作者:曾唯益
与这一题目相关的还有南路十八寨、白马路十八寨、白马路族十八寨共五种见之於史志书籍的提法。
现在,对这五种提法略作辨析。
南路十八寨,是明清以来今甘肃文县地区对白马十八寨的另一种说法。应龙安白马路的白马番人与文县以铁楼寨为中心的白马番人,皆缘自氐羌,号称白马,切属同族,语言民俗有同多异少,其所居地域又同山同水连成一片, 而地理位置又既在甘肃之南,文县之南,还在文县县城之南,故民间有此“南路十八寨”的说法流传。
白马路十八寨的含义与南路十八寨重合,所不同者,是平武与文县所处地理位置一在川北,以在陇南.
白马路族十八寨白马路族十八寨,系同一内涵,其字面上的差别仅一”族”字与“簇”字,尽管两字含义不同,但此处所指 的内容却是完全一致的。
白马十八寨的含义,则包含了白马路十八寨与白马路簇十八寨。
将上述五种提法予以区别归类后,就剩下“白马路十八寨”与“白马路族十八寨“这两种提法。尽管在表面上这两种提法仅一字之差,而实际的含义却相差甚远。
就笔者已经查阅到的资料而言,“白马”与“十八寨”结合之后而形成的“白马十八寨”这一提法在书面文字上的最早出现,其时间当在明朝的嘉靖,万历年间。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早年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四川备录中,原文招录<蜀中边防记》入书。《边防记》在龙安府目下记道:“白马岭及白马番地,隶王通判,在府正北三百里,北通阶、文,西抵漳腊,其生番号黑人,延褒数百里,蜩房不计有名色可举者,凡十八寨……。”
从所记内容中出现的“龙安府”、“白马番地”、“王通判”、“北通阶文”,“西抵漳腊”等可知,所述之事是在龙安府所辖的白马路地区,“王通判”即龙安府境内的世袭王氏土通判。记事的时间应在万年历间。因为,嘉靖四十三年(1564)白马土司薛兆乾某乱造反,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明王朝改升龙舟宣抚司为龙安府,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王朝最后平定百草番,万历十九年(1591年)立平武县附郭龙安府以制薛氏。据《蜀中边防记》所记之内容,和龙安府与土通判的设置时间,可知《边防记》成书早不过万年历间或之前。至于龙安民间在口头上称呼“十八寨”的时间,则以难于稽考,以笔者测度,时间当在明初洪武年间。
其后,白马十八寨一语就正式的出现在各种史志书籍之中。例如,道光《龙安府志•土司志》就记土长官司道:“国朝顺治六年,王瑶首率番夷投诚,仍袭长官司之职,防御阳地榏,黄羊关,管辖白马路族十八寨番夷。”
据笔者多年调查后方知,白马路十八寨是指明、清时期白马路番地内的十八个有名可考,有人居住的具体的寨子。这十八个寨子,属于同一个部落,即白马部落。此部落,在1956之前隶王氏白马土长官司,现隶白马民族乡与木座民族乡。
白马路族十八寨则较白马路十八寨复杂得多。白马路簇十八寨中的一部分是具体的寨子,另一部分则属于在一个较大的自然地理范围内由同一个民族(即白马番人)聚族而居的若干个寨子构成的寨群集合体。因此,古人把这种集合似的寨群称为“簇”,是有一定道理的。对这种由寨子群自然组成的寨群集合体,在一些史志书籍中又叫“寨落”。
在1956年之前,白马路簇十八寨,分隶白马王氏土长官司与王氏土通判,分布地区则包括先今的平武西北部与相邻的青川县西部和甘肃文县的部分地点。用现在的行政区划来规划,则白马路簇十八寨就包括了今平武县的白马(含王朗自然保护区)、木座、木皮、黄羊四个民族乡和青川县西的关虎乡(含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在内的一大片地区。这五乡两区,在自然地理上是连成一片的,具有白马路民族“共同地域”的特点。
白马路十八寨与白马簇十八寨的少数民族是同一民族。此族,古称白马氐,后称氐羌和白马番,现在则称为白马藏人或白马人。
白马十八寨的古今寨名寨址如下:
(1) 制夷里:今异写成自一里,昔隶白马土长官司,解放后改隶木座民族乡。以此地为界,以上部分叫白马路,白马语叫“夺补”,为长官司世袭领地:以下部分叫火溪沟,白马语叫“拿左”,现异写成木座,为昔日王氏白马土通判的世袭领地。就地理而言,从下向上,制夷里是白马路十八寨的第一寨。
(2) 制夷沟:白马话叫“夺沟”。在制夷里右侧沟中,山沟名异寨子名,又称祭沟里,还异写成自一沟或忌沟里。
(3) 栏夷里:在夷制里之上,此地乃旧时设官置卡阻拦(栏)白马番人出入之地,今异写成南一里,昔隶白马土长官司,1950年以后划归木座民族乡。
(4) 骆驼家:位於夺补伊瓦(白马河)与支流羊洞河汇流处,靠羊洞河一侧二里的半山坡上。东距武巴色(异议并写成王楚坝)四华里,西距厄里(即白马寨)十五华里,距神山与山神白马老爷(白马语叫“耶西纳莫”)二华里。汉人用汉语称此寨叫下壳子,但白马人不乘认。白马语称该寨叫“扒格”,意即位于羊洞河右边的寨子。
(5) 上壳子:《龙安府志》记为“察脚寨”,白马语称寨名“嘎氐”。此寨与骆驼家中隔羊洞河“,嘎氐”在上,“扒格”在下,遥遥相对,入口之上下状,故汉人以俗语俚言中之上壳子与下壳子想称呼。如此汉语俗名,白马人是不承认的,但口头上也在随俗从众而自相呼之。
(6) 洛通坝:白马语叫“伊瓦岱热”,《龙安府志》记为“六洞寨”,位於白马河与羊洞河汇流处的右侧,白马老爷大神山的右侧边。此寨是十八寨中距大山神白马老爷最近的一个寨子,同时又是白马路十八寨的四大寨子之一。
(7) 交西岗:在洛通坝与厄里家两寨之间的低矮黄泥土山梁之山。《龙安府志》记为“交西寨”,巴马语叫“觉高”,山梁之意。洛通坝与交西岗的自然地理特点是:洛通坝无坝,交西岗有岗。
(8) 岩利家:位於交西岗之上,寨建于白马河右侧的河滩冲击平地与山坡的结合部。白马话称“厄里”,《龙安府志》叫“额利”。此寨即古“白马寨”的寨址。但古籍所记之“白马寨”是泛指,为白马十八寨的总称,此处则专指一寨,该寨是白马十八寨中的第一寨,亦为四大寨之首寨。此寨是白马十八寨三大番官之首的原世袭曹姓番官之祖居地。
(9) 水牛家:今名同,在厄里之上。《龙安府志》记为“水牛寨”,白马语称“角斯洛”。水牛家分为三大寨。本寨位於白马河一级台地的向阳缓坡上,又叫水牛家大寨,白马语叫“日尼洛”。水牛家是白马路十八寨中的四大寨之一,清代咸同年间,因在“番乱”中将白马土司杀死于此地,故在白马诸寨中威信甚高。
(10) 小石桥:白马语叫“其里“。位於俄日都(即小曹)对岸,水牛家大寨右上侧沟边的台地上。此寨是水牛家三寨之一。
(11) 小曹:与水牛家大寨中隔白马河斜对,因两寨相距甚近,故习称此寨为水牛家小寨子,是水牛家三寨之一。此寨白马语称“俄日都”,《龙安府志》记为“独日顶寨”。
(12) 杂拉家:在水牛家之上,又异写为漳腊家,白马语叫“萨拉洛”。
(13) 扒西家:在杂拉家之上白马河右边,《龙安府志》记为“彭信寨”,白马语称为“玛西洛”。杂拉家与扒西家隔白马河斜对,相距不远。
(14) 色如家:在扒西家之上。《龙安府志》记为“蛇入寨”,白马语称“色如洛”。
(15) 祥述家:在色如家略上。有异写为“降诸寨”,白马语称“旭煮”。详述家是白马路十八寨中的四大寨之一,又是白马路上六寨之首寨,因此,以此寨为首的上六寨又统称为“压者造祖”
(16) 色腊路家:在详述家之上,又称色腊路、蛇腊寨,《龙安府志》记为“舍那六寨”,白马语称“色拉洛”。
(17) 刀切家:在色腊路家之上,有异写成刀解。《龙安府志》记为“多集寨”,白马语俗称“多吉”
(18) 咂哦:昔曾建寨住人,现寨已废
因受耕地、日照、交通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长期以来,上述白马路十八寨的寨址是相当稳定的。又由于地震、战乱、疾病、饥荒等自然与社会原因的影响,上述十八寨的数目与名字,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和、废、迁的变化,例如,杂拉家与扒西家昔为两寨,现则合并称为一村民组。
(1) 六洞寨:此寨即今之洛通坝寨,是白马路十八寨之一。
(2) 交昔寨:即今之交西岗寨,是白马寨十八寨之一。《府志》载:“交昔寨:番牌一名,番民二十一户,男妇大小四十七丁口。”
(3) 关坪摘:白马语称此寨为“啊主吧”是唯一寨落。在平武上山区水进堡右侧的碧河(白马话叫:白窝)流域,面积为171平方公里。《府志》记土长官司驻防地的关坪寨:“关坪寨:番牌二名,番民二十四户,男妇大小六十一丁口。”
(4) 苍莺寨:《龙安府志》记此寨:“苍莺寨:番目二名,番牌一名,番民二十九户,男妇大小七十一丁口。”从《府志》所记的番牌、番民、番目丁口数目可知,此寨在当时尚属大寨,但寨址在今何处,却无人知晓。同时,在厄里家与交西岗之间,也无供建寨之地。此寨之最终情况,待笔者再行考察。
(5) 额利寨:即今之厄里家寨,是白马十八寨之一。《府志》载:额利寨:番牌二名,番目一名,番民十七户,男妇大小七十丁口。“
(6) 察脚寨:即今之上壳子寨,是白马十八寨之一。《府志》载:番牌二名,番民十六户,男妇大小一百六十丁口。“
(7) 水牛摘:即今之水牛家寨,是白马十八寨之一《府志》:“番牌三名,番民六十六户,男妇大小一百九十一丁口、”
(8) 彭信寨:即今之巴西家寨,是白马十八寨之一。《府志》载:“番牌二名,番民二十九户,男妇大小一百八十丁口。”
(9) 蛇入寨:即今色如家摘,是白马十八摘之一。《府志》载:“番牌一名,番民二十一户,男妇大小七十三丁口。”
(10) 独日顶寨:即今之小曹 寨,是白马十八寨之一。《府志》载:“番牌一名,番民二十户,男妇大小二十七丁口。”
(11) 舍那六寨:即今之色拉路寨,是白马十八寨之一。《府志》载:“番牌一名,番民二十户,男妇大小五十七丁口。”
(12) 木瓜寨:白马话叫“莫瓦”今名木瓜溪,在木座民族乡境内。《府志》载:。《longanfuzhi“番目、番牌各一名,番民二十九户。”
(13) 希腊寨:今名河口,为木瓜坐民族乡驻地。《府志》载;“番牌一名,番民二十九户。”
(14) 瓦舍寨:有名瓦舍坝,昔隶王安龙氏通判。现今青川县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内《龙安府志载》瓦舍寨:“番目、番牌各一名,番民三十六户。”
(15) 木座寨:有异写成木座,白马语称“纳左”。现隶木座民族乡。《府志》载:“番目二名,番牌三户,番民四十八户。”
(16) 陈家寨:今名同,但寨已废,在今木皮民族乡小河沟中。《府志》载:“番目、番牌各一名,番民二十八户。”
上述白马路簇十八寨中的六洞寨、交昔寨、关坪寨、苍莺寨、额利寨、擦脚寨、水牛寨、彭信寨、蛇入寨、独日顶寨、舍那六寨、多籍寨等十二寨,在1956年之前隶世袭王氏土长官司管辖。木瓜寨、昔腊寨、舍瓦寨、木座寨、陈家寨计五寨,在1956年前隶世袭王氏土通判署理。
在土长官司所辖的十二寨中,关坪寨包括今黄羊关民族乡一乡之地,余十一寨即白马十八寨中,木瓜寨、昔腊寨、木座寨、在今火溪沟之上段(以今 与木座两乡的界山盘羊岩为界)也就是在今木座民族乡境内。余下之陈家寨在火溪沟之下段,即今木皮民族乡境内。瓦舍寨则包括了今广元市青川县西部的关虎乡与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管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