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朝格现状(七)——文化自觉
发布时间:2012/11/6
阅读:1937次
 
作者:曾维益
 
 
        凡是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辖版图以内中年以上的中国人,因为都经受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风暴与狂潮的洗礼,所以,基本上都知道毛泽东的一句名言:“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实际上,对白马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面临的是“外因”在大声疾呼要赶快地加强抢救保护,而“内因”却不太积极,甚至还无动于衷的现状。
目前的状态是,对濒危的白马传统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使之不致消亡,真正缺少的并不是“外因”的态度、认识、金钱、措施等等,而是“内因”的认识不到位。因此,就出现了俗话所说的“皇帝不急太监急”的这种令人尴尬局面。也正因为如此,所谓的抢救与保护白马传统文化,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到目前为止,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开会、发文、喊口号、要资金和外出去考察的层次上(曾按:近几年来,在陇南市政协的具体领导下,已经出了很多质量很高的关于白马文化的成果)。
之所以如此,实话实说,笔者认为,是因为白马人,特别是白马人中的官员、富人、能人和话说有人听,做事有人跟等白马本族群的精英人士,他们还缺少学者们所说的“文化自觉”所致。
需要在此多说一句的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主动地坚守、传承与保护白马人传统文化的却正是世居在各番官区与寨子里的番官、头人、道士、长者,而这些人同时也是官员、富人、能人和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的属于精英阶层的白马人。
1.观念已变
在白马社会的古代阶段,普通白马人既不读书,也无书可读,更没有各种各样的学校之设置。白马人各种知识的来源,是从读所居地理环境的“大自然之书”和传统部落社会内的“社会之书”中得来的。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新中国的人民政府开始在白马地区建了很多学校,并安排汉族教师用汉语进行教学。
在白马地区,至今(2011年)仍未实行双语教育。
几十年来,政府在白马地区培养了很多新型的白马人。
通过学校教育,经过从儿童抓起,依据国家的教学大纲,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白马人学了全国统编教材,识了字,读了书,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学会了说汉话,也学会了很多革命的道理和实用的课本上的文化知识。不管怎么说,对白马人而言,这都是一场亘古未有的大变化和历史的大进化。因为,正是通过这种全面的普及性的学校教育,把原始古老的白马番人直接培养教育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和现代化的白马人。
但是,也正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长期教育人们时所说的那样,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也都是一分为二的和辩证统一的。事同此理,白马人读书受教育也是这样。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封建传统特别悠久,且名列世界第一的文明古国,是一个被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充分肯定了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官文化源远流长,官制度与官本位根深蒂固的古老大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则是其“读书当官论”的理论支撑。这一观念流传至今,也就演化成为只有去读书才能拿到文凭,只有有了文凭才能当官,要想当官就要有个文凭等等。
而现实也正是如此,很多白马人正是通过国家的精心培养,进了学校读了书之后才跳出“农门”,才当上了官员、教师、医生和工人的。事实和现实教育了白马人如下一个道理:读了书就可以成为国家干部,这比一辈子死守白马的在寨子里当农民要划算得多。
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官文化与官本位观念,已经深入到了白马人的心灵深处,重塑了白马人的民族性格。因此,现在的白马人对进学校读书已经非常积极,甚至比相邻而居的一些汉族人还积极。很多白马老人都说:过去,我们白马人不读书,刚解放时,共产党拿钱喊我们进学校读书,我们还不愿意,那时的工作干部还要翻来复去地动员我们去读书,都没啥人愿意去读。现在不同了,白马是抢着去读书,花再多的钱也不怕,因为读书可以当官,可以当干部,好找工作,好领工资,可以耍到拿钱,不管咋个说,这都比在白马路当农民要强得多。
进了学校读了书的白马人,大多数都成了白马人中的人才和精英,他们在接受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中华文化中的官文化和官本位这一种类型的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上曾经入主中原的很多民族和他们中的优秀分子一样,这些接受了汉文化的少数民族中的精英们,他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多再也不感兴趣了,甚至还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是一种落后的风俗,已经没有保留的必要了。对一些专家、学者向他们提出的要积极地保护传统文化的想法和要求,他们往往都以“社会要进步”,“白马也要发展”,“要与时俱进”,“游客不喜欢”,“老歌不好听”,“老舞不好看”,“要保护但没得钱咋个保护呢”等正面的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进行回应。
对民族传统文化,如果本民族的精英们缺少文化自觉,不对之主动的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要让其延续下去,难。
2.移民外出
安土重迁,对家乡的深度热爱,对血缘关系的极度看重,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宗法制度,祖先崇拜的重要特征,而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地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正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安土重迁,热爱家乡,绝不移民外出,对相对弱小的白马人来说尤甚于与其相邻而居的强盛的汉藏二族。
但是,这一切,在解放后却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全国改革开放后的这三十年来,白马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已经日渐弱化,甚至还出现了根本就不爱家乡的白马人。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一些深居简出,多见树木,少见人烟的白马人,通过由政府组织的外出参观、读书、学习、入伍等途径,既知道了外部世界的广阔、精彩和先进,也明白了自身的僻远、封闭和落后。其后,一些白马人走出白马寨子从事当官、教书、医生、工人等对白马人来说尚属新生事物的工作,其家属亦随之走出了白马山寨。从改革开放后的这三十年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很多白马人又干起了买卖木材、开车运输、旅游经营和开商铺经商等经济性行为。这样,又有一些白马人离开了白马山寨,到了汉区的城镇安家落户。
这些白马人,特别是他们的子女迅速地接受了外界的新奇事物,也就主动地接受了与白马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这样,一些人就成了比汉族人更象汉族人的白马人,也比汉族人更显“洋盘”的白马人了。
在几乎是无选择的接收了外部世界的非白马传统文化的同时,这些白马人中的先知先觉先行者,在心灵上也就逐渐地对本民族传统的文化不很感兴趣了。简言之,就是在衣食住行、思维、思想等诸多方面自觉自愿地融合到汉族中了。
这些走出白马山寨的白马人,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也用让同族的同胞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事实,证明了他们是“有出息的人”,是高人一等的人,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至少在物资的享用与消费上比留守在寨子里的同胞要强一些,多一些,因此,在客观上也就起到了“在外面去混比守在白马好”的示范性作用。
在这些白马精英与能人的带动下,不与汉人通婚这一约定俗成的古老规矩被打破了,不经商搞买卖的规矩被打破了,死守寨子永远和父母兄弟与本家族的人生活在一起的观念也被打破了。于是,携儿带女地走出寨子到汉区安家落户的白马人日渐增多。近十余年来,甚至到过年时也不回寨子老家的白马人也逐渐地多了起来,对此,白马人也不以为忤。例如,在平武县城内,过去只有十人左右的定居白马人,现在定居者已多达几百人。此外,尚有在绵阳、成都等地买房定居的白马人。
这些外出的白马精英(当地俗称谓之“有钱人”或“有出息的人”),他们生活在汉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并且还是社会正在转型,人心非常浮躁,价值取向多元而又很不成熟稳定的时代,面对这种精彩纷呈的花花世界,而这些精英们又缺少文化自觉,他们也就只能日益汉化了。当然,这与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们的强迫汉化不同,这是自觉自愿,舒舒服服的被汉化或被融合。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仍然留守在寨子里的白马人,他们同样也缺少文化自觉,因此,要靠这些白马人来保存白马文化,难。
3.自卑增强
只要是人,任何人都有自卑的心理,所不同者,是流于外或藏于心。
个人如此,民族亦然,即使是自认为是“上帝选民”的犹太人,在顽强形象的内核也有自卑的因子存在。
顾影自怜的自卑心理,对白马人而言似乎体现得更为显性。
白马人的前身是明清时期的白马番,如果对其族源再行上溯,那么,白马番与历史上汉晋以降的白马氐亦有一定程度上的血缘与文化的渊源关系。
就其生存状态而言,无论是从自然地理环境来认定,还是从社会人文环境来审视,白马人都生存在汉藏这两大民族之间,也就是当代学者们所说的“藏彝走廊”的东北边缘。用通俗的话说就是:白马人生活在汉藏二大民族的夹缝之间。这一特定的生存环境,就决定了白马人既有顽强生存与勤劳强悍的民族性格,而同时又有自卑封闭与听天由命的族群心理。
在历史上,白马番人面对汉人与藏人这两大强盛民族施与的生存压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自卑感与无奈而悲愤的情绪,从本书中已多次引用的那首过年时传唱的歌曲就能充分地反映出来。
在历史上,就力量的对比而言,由于与其相邻而居的汉藏两族过于强大,因此,在生存斗争中白马人尽管进行了反抗与斗争,但仍然屡战屡败,民族的生存空间愈来愈小,人口亦越来越少。更为重要的是,在与强大邻居或对手进行生存竞争的过程中,并没有产生一个为全体白马人所认同和崇拜的英雄人物,因此,分布在二省六县的全体白马人,在历史上就缺少政治上乃至文化上的凝聚力。一个缺少凝聚力的民族或族群,其自卑感和悲情意识往往都较强也较浓。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漫长历史岁月里,白马人的社会结构是由土司体制、内部自治和宗法礼治相结合而成,因此,这种社会结构也使白马人在各地的地方权力构成中没有属于自己的政治上的代理人,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头面人物。这种社会结构,也促使白马人产生了更多的自卑感。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传统的土司番官头人体制被消灭了,白马人在政治上得到了解放,同时,传统的宗法礼制亦随之而得到削弱。由于道路的整理,交通的改善,和外出参观、读书、工作等,白马人结束了封闭状态,也大开了眼界。又由于国家培养和提拔了不少白马人从政当官,白马人的社会地位就有了很大的提高。接着,由于毛泽东提问“白马人是什么民族?”费孝通作答,白马人可能是氐族。紧接着,众多的学者对之进行研究,媒体工作者对之进行宣传,白马人也就随之而天下闻名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由于动物保护,木材砍伐,退耕还林,旅游业的开展等,很多白马人又发财致富了,在物质上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富裕生活。这些因素集合在一起,一时之间,就使白马人的民族自信心大为增强,经千百年积淀而成的自卑感似乎再也不存在了。
但是,正当白马人的民族自卑感在表面上似乎正在弱化,民族自信心也正在增强的同时,中国社会却正在加速地从由行政长官主导的计划经济向自由竞争性的市场经济的急速转化,白马人也就在迷茫之中,不知不觉,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这一浩浩荡荡,来势凶猛的商业化潮流之中。其结果是,通过社会变迁这一强大力量的推动,计划体制的具体指导,而使白马人的自卑感弱化,自信心增强的态势,却又在市场经济的狂潮席卷之下,使白马人的自信心再次受到了打击,自卑感似乎又无可奈何地还原了。
例如,一些白马人通过自己伐木和请人伐木而发了财,但却以此为资本,向与其相邻相识的汉族人学习,在从事经商、运输、旅游、采金等行业时因经营不善而效益不佳,就因此而产生了无可奈何情结或确实不如人的想法。
又如,一些白马人说:白马那个地方好啥子啊,木头砍完了,水库修起了,今后就再也没得啥子搞头了,如果有办法的话,还是离开白马要好一些。
再如,一些白马人说:白马的旅游有啥子看的嘛,我就认为我们白马的那些东西没得啥子看头,那是哄外面那些人的票子的。
再例如:某白马精英说:你莫看到白马那些人那个样子,一副不得了的样子,他们只能在寨子里耍歪,一到了汉人里头,就萎头萎老的了。
实际上,由于古老的白马人在毫无思想准备的状态下就直接地从原始的血缘部落制社会而一步跨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接着,又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于匆忙之中被动的和自觉的参与了市场经济的竞争行动,自觉自愿地走出了原来曾经很封闭的白马社区,不知不觉地就被“全球化”的浪潮卷了进去。这一转变,尽管在消耗甚至还是掠夺破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使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很大的提高,但却使白马人的精神支柱即白马传统文化日益萎缩,且早已不复旧观了。不仅如此,这一急剧的变化,还使自卑感再次增强,文化自觉流失几尽,族群中的精英也采取“三十六计走为上”的求生之道而移居别处他乡。
4.精英缺失
此处所言之精英,非指其他,而是专指热爱白马传统文化,并以守卫、抢救、保护、发掘、弘扬、传承白马传统文化为己任,乃至视白马传统文化为终极追求之目的,视白马传统文化为自己之生命这种类型的白马人。简言之,就是白马文化的守护人或捍卫者。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之前,在白马的各个家庭、各个家族、各个部落、各个寨子、各个地缘部落、各个血缘部落或各个番官辖区和头人辖区内,都有很多自觉地维护白马传统文化的文化精英。
自近世以来白马地区尽管屡遭战乱、外侮、瘟疫、饥荒、烟毒、匪患、天灾和强烈地震的破坏,致使人口死伤过半,但白马传统文化却因为有这些精英的存在而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仅就跳朝格而言,设若与古代的朝格文化相比较,近世以来的朝格文化所异者只是发生了量变而已。
其后,白马社会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历史悠久,文化古老,民风纯朴,社会原始的白马人就“一天等于二十年”地从晚期原始社会快速地进入到人类的最高理想社会主义社会。
经过五十余年的建设,目前的白马地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的大变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人才资源的配置方面,却百密一疏,显得稍微有一点失衡。
目前,在白马地区:
不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身强力壮的大力士;
不缺人类英雄时代的那种传奇性的大英雄;
不缺枪法非常准确能够百步穿杨的好猎人;
不缺能砍树伐木力大无穷的伐木人;
不缺能认识很多中草药的白马人;
不缺对传统农活样样都能干的大能人;
不缺既会喝酒也会唱传统酒歌的白马人;
不缺还懂得各种各样传统老规矩的白马老人;
不缺有现代学校所发文凭的成批的白马青年人;
不缺能用流利汉语进行教学的白马老师;
不缺能用西医和中医来治病的白马医生;
不缺已能掌握各种技能的白马工人;
不缺能开各种机动车的白马司机;
不缺能够上网络搞游戏和聊天的现代化的白马人;
不缺能打各种样式麻将的白马人;
不缺会把自己打扮得象外国人的白马人;
不缺会说一些英语来做生意的白马人;
不缺已经发财致富了的白马人;
不缺很想发财致富的白马人;
不缺很会当官的白马人;
不缺很想当官的白马人;
不缺会唱很多流行歌的白马人;
不缺会跳各种流行舞的白马人;
不缺还会跳朝格的白马人;
不缺还会念经施法的白马道士;
不缺不会唱传统歌跳传统舞的白马老年人;
不缺为白马文化即将消失而着急的白马老年人;
不缺会把白马传统文化卖成金钱的白马人;
不缺衣食无忧而又无事可做整天闲耍的白马人;
不缺在思想上已经不爱家乡的白马人;
不缺仍然非常热爱白马家乡的白马人;
不缺已经远走高飞在异乡安家落户的白马人;
不缺仍然愿意坚守在寨子里的白马人;
不缺仍然非常热爱白马传统文化的白马人。
在目前的白马社区内:
只缺少有文化自觉的白马人;
只缺少主动地保护、抢救、发掘、弘扬、传承白马传统文化的白马人。
之所以缺少这样的人:
是因为长期以来国家没有专门培养热爱白马文化的人;
是因为地方政府也没有培养热爱白马传统文化的人;
是因为没有人想得到还应该培养扶持这样的人;
是因为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主流社会和主流意识形态已经不需要这样的人。
我祈求:
白马人的神快点选出有文化自觉的白马人。
我祈祷:
白马人的神继续保祐白马人成为有真正信仰的白马人。
我认为:
只有白马人自己才能抢救、保护、传承既源远流长,而又独具特色的白马传统文化。
我希望:
白马人的神保祐白马人永远都是有自己传统文化的白马人。

版权所有©白马人网www.bmaren.com      蜀ICP备17025892号-1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白马人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