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九寨沟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马舞探秘之旅
发布时间:2012/11/13
阅读:2371次
 

作者:一树幽花

“绉舞”(白马藏人面具舞)是白马藏族祭祀和喜庆节日跳的一种神秘惊心的面具舞。大约形成于公元十六世纪前,盛行于清朝和民国年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的草地乡、勿角乡、马家乡、安乐乡、保华乡以及白河、罗衣、永和、郭元等乡的山寨。临近的甘肃省文县和绵阳市平武县境内也有少量分布。
根据我县文史工作者的研究,白马藏族系氐、羌、藏族人的后裔,兼有氐、羌、藏三个民族的血统,有类似于藏语又不完全等同于藏语的语言(他们自己称为白马语,却没有文字作为有力的证据)。信奉万物有灵(这点很象藏族苯波教的原始信仰,也有学者认为白马人信的就是苯波教,白马人就是藏族的一个分支)。
每年的正月(很奇怪,是农历的正月,不是藏历),白马藏族人都要举行祭祀自然诸神的活动,其中“绉”的祭祀仪式尤为重要。
此外,在喜庆节日时,白马藏族也跳“绉舞”。根据我县的研究者介绍,“绉舞”的舞步大致分为“跃绉”、“甘绉”、“措绉”等三大类42种舞步跳法。
跳“绉舞”时,必须带特制的面具。面具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面具,主要有凤凰(也有说是雕头)、狮、虎、牛、熊、龙、鹤(也有认为是鸡)麒麟、豹、蛇、竹甘欧(一种春鸟)等等。据说以前有一百多种,流传下来的有三、四十种,目前各乡山寨跳“绉”常用的不超过13种。另一类是鬼神类,两种共四个面具,样式可以不一,但名字却完全一致,它们是虎星宿“酬盖”(或曹格)和他的妻子“酬孟”(或曹姆),二者一起出场,汉族人见其面形恐怖,称之为“大鬼”。还有两个面具叫“阿里尕”,其身份也是一对夫妇(看来白马藏族是个重情的民族,连鬼神都是成双成对的夫妇),随酬盖酬孟一起活动,有一套单独跳法--阿里甘绉。因其面具比大鬼小,而同样令人恐惧,故被汉族人称为“小鬼”。

原始宗教信仰是“绉舞”的灵魂,整个“绉舞”体现了白马藏族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渴求人于自然的和谐共处,将生存中的丰收喜庆归功于自然之神的恩赐,以白马藏族独有的方式祭祀万物神灵。

“绉舞”既有祭祀性质,又是喜庆节日时人们的娱乐庆祝方式。在舞蹈中既有鬼神又有动物神灵,原始粗狂,神秘惊心,有极强的视觉、听觉冲击力,震撼人心。

2006年6月,九寨沟白马藏族绉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束了九寨沟只有自然遗产而没有文化遗产的历史,丰富了九寨沟的旅游内涵,九寨沟更增魅力。
 

版权所有©白马人网www.bmaren.com      蜀ICP备17025892号-1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白马人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