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记文县尚德镇八旬农民艺术家张福松
发布时间:2012/11/27
阅读:1821次
 

 

张福松整理文化大院里的书籍。徐睿 摄

张福松老人用电脑写文章。徐睿 摄

寄情书画。徐睿 摄

生命不息,奋战不停,服务不止,吾之愿也。 徐睿 摄

 

又见张福松老人,是在他自办的文化大院门前。依然是满头银发,依然是健步如飞,依然谈笑风生,不过显得更清瘦了些,很难想象这个精神矍铄的老者竟然已是82岁高龄。
         走进张老自办的文化大院,两间瓦房打扫的窗明几净,不染尘垢。书架上3000多本书籍归类摆放,井然有序。墙上贴满了张老的书画作品,“一息尚存献丹诚”、“生命不息,奋斗不停,服务不止”等条幅吸引了记者,这应该就是支撑张老一直走下去的动力之所在吧。
 

净化乡风 自办文化大院
         张福松先生,1931年4月出生于文县尚德镇。他自学成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书画家。平日里侍弄庄稼,闲暇时写写画画,酷爱书画艺术的他,执着地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
         艺术源于生活。文化大院的墙上贴满了张老的作品,农村里常见的竹林、田野、桃林,以及随处可见的牛、羊、鸡、鸭、鱼等是张老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因此,他的作品大多表现农村新风貌,反映农村的大发展、大变化,饱含着浓郁乡土气息和对农民及农村生活的执着热爱。
         2001年,为了净化乡风,倡导乡亲们利用农闲时间读书看报,张老把自己半生收藏的3000多本书籍毫无保留的奉献了出来,利用自家的两间瓦房,办起了农民书屋。
   这是一座建在老瓦房里的书屋,两间瓦房总共不过30个平方米,三面大大的书架上摆满了许多被无数只手翻阅过的旧书和一排排新书。两张桌子拼成的长桌和四条椅子就是乡亲们读书看报的地方。就是在这样简陋的书屋中,小顽童变成了大学生,村民们也学到了蔬菜、果树的种植,农业机械的使用等实用知识,还可以阅读古籍、名著、报纸、政策、法规类书籍,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天晴下雨,这里的大门总是敞开着,桌子上的笔墨纸砚大家可以随意使用,张福松还时常教学生们书法和绘画。这里,俨然已经成为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尚德镇镇长马玲告诉笔者:“自从文化大院开办以来,村子里的迷信、赌博之风一扫而光,村民们渐渐养成了读书看报好习惯,真正起到了文化‘加油站’的作用。村容村风得到净化,还被县上评为文明示范村。”
      “张老先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新时代的农民对精神文明的追求,他用手中的画笔和毛笔,尽情抒发对祖国、对家乡的真挚热爱,尽情描绘新农村建设的累累硕果,字里画间充分展现了家乡的崭新风貌。他的肩膀非常的瘦弱,但是他却支撑起了一方乡土文化,我们将对“文化书屋“的建设进行大力扶持和帮助,希望更多的农民投入到文化事业的建设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文县文化局负责人高峰说。
 

呕心沥血 编写《尚德镇志》
         张老经历了八十余载风雨沧桑,对尚德镇的历史变迁如数家珍。为了不让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散佚,他花费半生心血收集、整理,编写了上下两部《尚德镇志》。
         “多年来,我一直有这样一个心愿,要在有生之年编写《尚德镇志》,为后人留下些珍贵的资料。所以一直留心收集、记录,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都及时写下来,以备后用。”张老说。 
         为了掌握最可靠的资料,张老走遍了尚德的山山水水,进村入户,详细考证、记录。对尚德镇的历史沿革,自然环境、建置政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分章分类,详细记述,
终于完成了《尚德镇志》的编写。书成之后,引起了尚德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帮他出资付印。目前,张老正在对后半部《尚德镇志》进行校正,准备印制。
         《如松之盛》也是他近期出版的一本书,书中收集了张老毕生所学,有书画作品,有诗词歌赋、楹联对子,散文随笔,最可贵的一点,则是将行医三十余年的偏方验方全部公诸于众,显示了张老的无私大爱。
          除此之外,他还编撰了出版了《尚德村史》、《联对拾零》、《风雨六十年》、《丹心永留天地间》、《尚德镇“5.12”抗震救灾志》等作品,涉及多种文体,字数多达数百万。
 
奋斗不停 老骥伏枥再攀登
         张老过着独居生活,他每天早起坚持跑步3公里,身体很硬朗康健。两个女儿和他都生活在镇上,时常会来照顾他。“我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既艰苦,又潇洒。”张老告诉记者。
         每天坚持读书看报,每逢重大政策出台,张老总会自发的更新镇政府的标语、板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政策的宣传,“十八大”的精神都通过他辛勤的双手,呈现于板报之上。
         村里每逢红白喜事都少不了他忙碌的身影,写对联、写挽幛、写悼词,张老从不用打草稿,总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
         今年7月,张老在去帮人家写对联的路上,不慎摔了一跤,导致右腿骨折,只好卧床养病。闲不住的他,在病床上帮助丹堡乡整理了《丹堡村史》,并写了序言和后记。利用养病时间,编写了两万多字的《尚德民间拾珍》。
         “目前,我正着手编写《尚德名人小传》,要把民国到当代的尚德镇名人都收入书中。下一步,还要编写一本《尚德民间传说》,现在正在收集相关资料。”谈起下一步的打算,张老的眼睛熠熠生辉,充满了喜悦。
         “尽管夕阳无限好,只是已经近黄昏。我在思考如何在有生之年引导尚德镇文化走出自己的特色,与白马池哥昼、洋汤号子、玉垒花灯戏、中寨琵琶弹唱这些本县地方文化品牌相媲美”,想起这些未竞的心愿,老人眼中闪烁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人生价值是奉献,生命不息献丹诚。服务无止笑面对,老骥伏枥再攀登。”张老不服老的精神就像他的诗句一样振奋人心。
 

(资料来源于甘肃文县网)

版权所有©白马人网www.bmaren.com      蜀ICP备17025892号-1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白马人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