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报恩寺研究第一章——(一)报恩寺之简况
发布时间:2015/11/12
阅读:1971次
 

 

 

一、敕修大报恩寺
(一)报恩寺之简况
1.最基本之情况
报恩寺是平武历史上长期实行封建土司制度这种社会管理体制而结下的一个硕果。
报恩寺最能集中地体现白马土司对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理解与实行。
白马诸土司信奉佛教,因此,在世袭的领地内弘扬佛法是自有其渊源。在正式修造报恩寺之前的明初永乐年间,龙州土官薛忠义就在州城内建立了晓佛寺,以弘扬佛教。同时,明帝国还依例先后在龙州境内设置了专司佛教事务的僧正司与僧纲司。
王氏白马土司修建的报恩寺,则将龙州地区的佛教与佛教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方面推向了地方历史文化的顶峰,也因此而创造了平武地方历史的辉煌。
报恩寺位于今平武县城龙安镇老城区的正中,整座寺院坐落在箭楼山南麓,涪江北岸的蟠龙坝之上,即山南水北之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今报恩寺广场前面的大街就是涪江的河道。
寺院建在涪江河谷平原的台地之上。其方位是坐西向东,面对日出。整座寺院共有三进院落,各个具体的建筑物皆依东西向的中轴线而对称置放。
该寺山门正上方的横匾上书传统的繁体字寺名“敕修报恩寺”五字。据白马王氏土司家族世代的传说:此五字是明代状元四川新都籍人杨慎(字修,号升庵,1488年至1559年)所书,杨慎是王家的亲戚,是报恩寺修创者王玺的孙女女婿。但是,在正统十一年(1446年)由王玺立的《敕修大报恩寺碑》却载为“敕赐寺额”。
报恩寺的名称共有三种,圣旨碑上称“报恩寺”,山门横匾上称“敕修报恩寺”,寺中的其他碑上则称为“敕修大报恩寺”。
策划修建报恩寺的是土司王玺与土僧正知。
组织修造报恩寺的,是明朝时的龙州宣抚司世袭土官佥事王玺与王鉴父子二人。
修建报恩寺的资金来源是王玺自己出钱,是王玺“既奉敕旨,爰竭资产,鸠工积材,出心修造。”
协助修建报恩寺的是龙州宣抚司僧正司的土僧正知等。
赞助修建报恩寺的是龙州宣抚司土司集团的所有土司,和当时社会上的僧俗各界人士。
批准修建报恩寺的是明朝的英宗皇帝。其圣旨或曰批文是:“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
担任设计与负责施工的是白马土司王玺从北京等地聘请来的工匠卢瑀、郭鼎等二十余人。
从事选地址与看风水的是“锦城李公士杰”,和“阴阳正术任凤”等人。
从事工役劳作的是当时龙州宣抚司境内的氐、羌、藏、汉各族百姓。
捐资赞助的是“成都商人刘天林”等有名有姓的一百多人。
寺中的藏文文字是“乌斯藏喇嘛端林传写”。
寺中的碑文撰写者全部都是当时龙州以外的京官、省官、州官和儒学教授等。
目睹并赞助修建报恩寺并使之全面竣工的是“龙州宣抚司”世袭土司集团的所有致仕、在任、荫嗣、眷属等成员。
在报恩寺的修建过程中,主要经过了两个工期,两朝皇帝,两代土司,两大对明帝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和二十年时间。
报恩寺开始谋划于明朝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筹建于明朝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破土动工兴建于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正式举行开工仪式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到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完成全部地面建筑工程和一部分内装修。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年),“功德仅完,公遽即世”。其后,子承父业,经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世职传人王玺之子王鉴多方集资筹款、装塑点染,继续修葺,至天顺四年(1460年),方最后完工。历时整二十年。距今(公元2012年)已五百七十二年。
在公元1950年之前,报恩寺是白马土司王姓家族的家庙,其住持世代皆由王薛土司家族世袭。报恩寺的最后一个住持名叫能香。1950年后,报恩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的国家财产。
在龙州宣抚司的宗教事务与管理体制上,报恩寺归龙州宣抚司僧纲司世袭管理。
早在1956年时,报恩寺就被四川省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经长期的筹备之后,正式挂牌成为清华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基地。
据正统十一年(1446年)立于寺中的“敕修大报恩寺碑铭”记载:“古有观音院,在今寺之南,规制湫隘,无以容众。土官佥事王玺,思无补报,欲大创寺宇,保障遐方,乃同土僧正知,叶同开山。遂请于朝,皇上允之。纶音既下,卜其美地。水环以流,山拱而秀。抡材鸠工,伐石陶甓。经始于正统庚申,龙人之趋事赴功者,罔敢或后,越七祀而告成。殿宇深峻,阶墀轩敞。殿之前,则有天王殿、三桥、山门、二狮、二幢、钟楼,而极其华美。殿之后,则有七佛楼、二亭、戒台、龙神祖师之堂,而极其壮丽。殿之东西,峙以大悲殿、轮藏殿,而翼以廊庑。楼之后,则环以方丈、僧寮、斋厨、库舍,悉完整清洁。其装塑点染,雕琢藻绘,黝垩丹漆,金碧琉璃,争光照耀,炳焕夺目,盖巍巍乎其不可及也。于以祝延圣寿,于以护国保民,非特为美观而已。乃走书京师,谒余为铭,将勒诸石,以传示永久。”对报恩寺的建寺原因、创寺目的、选址情况、修建时间、建造过程、民众态度、寺院规模、寺宇概貌、建档过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既使人深感万幸而又令人十分惊讶的是,作为全木结构建筑群的报恩寺,自建成之后,在近六百年的漫长历史岁月里,尽管屡经改朝换代,军兴战祸,乱兵盘踞,政治运动,破旧立新,现代化建设和地震、虫蛀、风化、雨蚀等的动摇与侵害,以及在寺内关壮丁,办学校,建球场,住演员,开商店,作粮仓,设单位,住居民,等等等等,除去四次小有破坏之外,其最主要的部分基本上都没有遭受破坏,也没有进行过大的维修,至今仍保持着当时的原貌,到处充溢并流淌着古色古香的景观与场境。因此,文物和文化价值都极高,被专家们称之为是“罕见国宝”,誉之为“精美绝伦”,赞之为“建筑瑰宝”,美之为“中华一绝”,扬之为是“中国的骄傲”。而普通的人们,则说报恩寺是“明朝的原装货”,是“真古迹”,是“原生态的明朝寺庙”。一些见多识广的古建筑专家在实地考察了报恩寺之后,如获至宝,在惊叹之余,则作了如下实事求是的评价:
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徐伯安、郭黛姮教授说:“平武报恩寺为明初罕见之遗构,反映了从宋元向明清型制过渡的特征,在我国建筑史上当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华南工学院的吴庆洲教授说:“平武报恩寺在建筑艺术、建筑技术上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在建筑历史的研究上是一颗不可多得的珍宝。”
1985年,中央城乡建设及环境保护部的陶宗震说:“平武报恩寺非常完整地保存了明初的一组古建筑群及彩画、壁画、雕塑和小木作(转轮藏等),而且艺术上和技术上都非常精美,在建筑历史理论的研究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一国宝,应该立即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文物局某古建筑总工程师说:“报恩寺的斗拱种类比北京故宫斗拱的种类还要多。”
国际友人,法中友好协会的约瑟夫·马纪樵说:“保存完美的历史古迹报恩寺,可谓系中国古老艺术文化的典范。”
据从事古建筑专业工作者的实地测量,报恩寺东西长278米,南北宽100米,现占地27800余平方米,属于当时建修的寺院部分的实际建筑面积达3518余平方米。整个建筑群背西向东,依山临原,面对日出,视野开阔,选址恰到好处,既符合科学原理,又符合风水地理,因此,其布局也特别合情合理。寺院建筑依序分布在台地之上,三进院落对称地坐落在长达300余米的中轴线上,呈现出大气磅礴,气象森严的雄伟景观。
2.寺庙结构情况
报恩寺主要建筑物的分布情况如下:
山门之前为一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的空旷广场,正中对称地直立着一对高约7米的花岗石经幢。上面刻有藏、汉两种文字。经幢造型美观,工艺精细。经幢之西,广场之上,系用青云石条砌成的,四组共两层的台阶。台阶之上为台地。台地正中为立于须弥座上的左、右二狮。二狮名叫‘狻猊’,高2.9米,胸宽1.15米,形象威猛而生动,石料皆属坚硬的细质花岗石。再上为石质台阶,又上即为山门。
山门面阔五间,共长24.25米,进深9.50米,殿高8.66米。单檐悬山式建筑。山门的两侧各辅以八字墙。山门的门槛内外两侧分别塑有佛教的护法神像四大金刚,其造型为三头六臂,四头八臂,其形象尤为生动猛恶。进山门后即进入一进院落。
院落的正中是三座平行并列做工精细的石拱桥。在桥之左边,为一空旷的平地。在桥的右侧,是小巧玲珑的范公井与井上之亭。亭之右侧为钟楼,钟楼高13米,平面为正方形,进深各三间。总面积152平方米,为十六柱重檐歇山式建筑。楼上悬钟二口,大者一万斤,小钟五千斤,钟上铸满铭文。钟楼两侧有古树三株,一为白玉兰,二乃大杉树,三是古紫荆。在院落两边之左右两侧,立有石碑两座。左为“敕修报恩寺继葺碑铭”,右乃“敕修大报恩寺功德之记”。拱桥之北,台阶之上,为天王殿。至此,进入报恩寺的二进院落。该院落是一既非常完整而又十分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式建筑。
天王殿高13米,面阔五间共长24.94米,进深每间计10.08米,总面积达251.4平方米。殿内塑有四大天王,其神像高四米,造形生动,表情威猛,艺术价值很高。在二进院落的正中,为一空旷之地,中为行人过道,两侧为左、右二拜台,拜台之左为华严藏,高16.36米,面阔三间,长为20.5米,进深一间深为18米,总面积为369平方米,是十六柱重檐歇山式建筑。殿正中有转轮藏(平武民间俗称星辰车,实以道教之名而名之也)一座,高11米,直径7米,占地面积22.06平方米,外观为八棱形,共七层。此转轮藏体大身高,且做工精细,实为国内罕见之物,至今仍完好无损,普通人仅用一己之力,就可使其运转如飞。在转轮藏四周巨大的木柱上,盘旋着四条长为七米,技艺高超,神形绝妙,雌雄有别,各具形态的金色蟠龙,这在它处的寺庙中,也属极其罕见鲜有之物。
华严藏的对面是大悲殿,其建筑结构与形制皆与华严藏基本相同。殿内有由整根楠木雕成的千手千眼观音立像。该观音像高为9米,实际上共有1004只手,每只手上有眼一只,故称千手千眼观音。观音之头部是一头四面,而头顶上则重叠着三个同样的小头像。该观音雕像仪态端庄,丰满美丽,面目慈祥,富贵堂皇,乃一精致无比的美神形象,为国内观音像中罕见之物。无论是规模,还是技艺,抑或是型制,都属超一流水平,实为国宝中的国宝。在殿内东西北三面的墙壁上,塑有反映观音生平事迹的《香山壁记》,同样是此处有,它处无的罕见壁塑艺术精品。此殿前柱上的一对童子像,形象可爱至极,艺术手法亦高超至极。
二进院落的正面中心建筑是大雄宝殿,殿前的台阶之下,有硕大的森森古柏两株。此殿高19.56米,面宽五间长28.36米,进深四间每间为20.14米,总面积为571.74平方米,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塑坐式古佛三尊,像高7米多,全身贴金,宝像庄严,肃穆慈祥,佛手拈花,面带微笑。佛像之上为大鹏展翅,佛像之下为莲花宝座。佛像之前,地铺金砖。在金砖之上,供有“当今皇帝万万岁”的九龙牌位与塑像,也为特色独具之物,实为当今之世天下其他寺庙中所无之器物。殿内的壁上,绘有“十二圆觉”壁画,画技极精,古色古香,至今仍色彩鲜艳。在三尊佛像的背面隔墙之壁上,有一组大型壁塑,面积达125.3平方米。壁塑共分三组,中间塑像为观音与坐骑独角麒麟,韦驮和善财童子等。左塑文殊与坐骑青狮等,右则塑普贤与坐骑六牙白象等。这三组塑像皆悬空而塑,各具特色,且神态相异,亦为它处罕有之物。
在大雄宝殿外部的左右两侧,各有斜走廊一座,与两边的迴廊相连。斜走廊俗名“四不挨”,因建筑不用钉栓,不立平地,上下左右,前后东西,皆不依不靠,不沾不连而得名。这种建筑样式,在宋代时曾普遍使用,但实物却存在于平武报恩寺中。四不挨早已引起中外建筑史专家们的高度关注,认为是人类建筑史上的绝世奇观。
大雄宝殿之后,为报恩寺的第三进院落。
院落正中,有对称的左、右两处造形别致的碑亭。因内供皇帝圣旨,故而俗称御碑亭。碑亭为十六柱重檐八角攒尖顶式建筑。亭台之上,有各重万余斤的由花岗石精雕而成的石龟(赑屃),上立两座巨型石碑。右者碑名为“九重天命”,左者碑名乃“万圣皇恩”。二碑皆为龙州宣抚司土官佥事王玺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所立。在“九重天命”碑上,刻有明朝英宗皇帝批准修造报恩寺的圣旨原文“既是土官不为例准他这遭钦此”。在“万圣皇恩”碑上刻有“敕赐古刹道场额名壹拾肆处钦此”等文字。在两碑的背面,则分别刻有“敕修大报恩寺碑铭”和“敕修大报恩寺之记”。
两碑亭之北为万佛阁。阁高24米,二层楼、三重檐、五开间,计长24.74米,进深三间为17.07米,总面积为422.3平方米,是报恩寺中建筑最高、体积最大、装饰最华丽,气势最雄伟,外形最壮观的建筑物。万佛阁的底层塑如来讲经说法像一尊,像高5.5米,左与右各为十大弟子,造形生动,姿态各异。稍前,则塑有报恩寺修造者王玺与王鉴父子的站式听经塑像,像高三米,二人皆儒冠朝服,神肖形似。在万佛阁的楼上,有楠木雕成的佛像七座,皆各具形态,雕技精湛。在楼上与楼下的壁上,则绘满了精美异常的壁画,画像中人物的高度达三米。
在报恩寺第二、三两进院落的左右两侧,对称地分布着共计三十四间的回廊。其间曾塑有精美的罗汉群像,壁上绘有精致的“释迦源流图”壁画。这里的塑像与壁画,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江山易鼎之时,天地翻覆之际,被彻底地捣毁了。
 

版权所有©白马人网www.bmaren.com      蜀ICP备17025892号-1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白马人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