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报恩寺研究第三章——(一)正统三年之前
发布时间:2017/7/14
阅读:2566次
 

 

(一)正统三年之前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
《续通鉴》载:“正月,巳丑,金兵破金州。”
金州,在今陕西省汉中地区之安康。
自此,龙州(治今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成为南宋与金国交战的前线地区,同时,成为南宋抗金的国防前线,因为,此时之金兵随时都可相机南下。
绍兴十二年(1142年)
《续通鉴》载:宋金和议告成。
和议后,南宋政府仍在龙州留下驻兵“数百”,并以“屯戍兵”的方式戍守南宋与金国交界处的龙州边境。
南宋江油令许醇说:“我朝设官屯戍兵。”即指此。
南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
《宋史·宁宗本纪》载:“辛卯,龙州蕃部寇边。”
《宋史·高定子传》载:是年,有张钺,拥众“入文州,杀守臣杨必复,将自龙趋绵,以闯成都”。
“蕃部”指龙州境内的少数民族。“文州”即今甘肃省文县。“龙”即龙州,故地在今平武县南坝镇。“绵”即绵州,在今四川省绵阳市。
道光《龙安府志·土司》载:“阳地隘口土长官司王国宾,其先江南扬州府新化县人。始祖王行俭,于宋宁宗时授龙州判官。”
史料说明,白马王姓土司产生在南宋宁宗朝。
修造报恩寺的王玺,就是平武白马土司始祖王行俭之后的第十代土司世职承袭人。
嘉泰三年(1203年)
《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五十六载:“嘉泰三年冬,十月,戊申,龙州蕃部降。”
史料说明,这次“龙州蕃部寇边”,从起事到平复,历时达三年之久。
“龙州蕃部寇边”,是促使白马王氏土司产生的三大原因之一。
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
道光《龙安府志·土司》载白马土司道:“始祖王行俭,于宋宁宗时授龙州判官。在任开疆拓土,兴学化夷,创建城垣有功,敕赐世袭龙州三寨长官司之职。”
龙州三寨是:白马寨、白草寨、木瓜寨。
史料说明,白马土司的始祖王行俭,初到龙州时朝廷所授的官职是“龙州判官”,后因立功升为“龙州三寨长官司之职”,并“敕赐世袭”。
又,据《龙安府志·职官·政绩》载:“王行俭,江南兴化进士,任龙州州判,多有德政,赐世袭。”
史料所言之三寨,是概指而不是实指,是指三种类型的少数民族而不是实指三个具体明确的寨子。
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
《续资治通鉴》载:“端平三年,十月,丙午,蒙古安笃尔招徕吐蕃诸部族,赐以银符,略定龙州。”
《宋史·地理志》载龙州与江油县道:“端平三年,兵乱地废。”
史料说明,当时的龙州与江油县(治地皆在今平武县南坝镇),已经因蒙古军南下至文州,并在文州屠城,造成“军民死者五万余”的结果,龙州也因此而被“略定”,从而“兵乱地废”。
理宗宝祐六年(1258年)
《宋史·地理志》载:“龙州,宝祐六年徙治雍村。”
《江油县志·疆城志》载:“江油,宝祐六年徙治雍村。”
《大清一统志》载:“雍村,在江油县西北,宋进士雍繁孙所居故名,宋末尝为县治。”
所记之雍村,故地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大康。
雍村,又名雍村新城。在雍村新置的龙州与江油县城,是由当时的抗元名将余玠统一组织,并和龙州三寨长官司王行俭共同修建的。《龙安府志·土司》载王行俭“创建城垣有功”,即指此事。
《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七十五载:“宝祐六年(蒙古宪宗八年)十一月,丁卯,龙州降于蒙古。”
《元史·地理志》载:“龙州,元宪宗戊午,宋守将王知府以城降。”
在当时,王氏土司并未向蒙古军投降,仍在平武的大山中坚守抗元。
南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
是年,平武三大土司中的薛氏一系正式产生。
《龙安府志·土司志》载:“土知事薛履庸,其先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人,始祖薛严,由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于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授龙州知州。在任开疆拓土,兴学化夷,建城有功,赐袭知州。”
《建牛心山土主神祠记》载:“进士薛严,授朝请大夫,五军都督府,同知龙州军州事。”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
《三凤堂薛氏宗谱》载龙州土司道:“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归顺,仍知龙州,遂家焉。”
归顺蒙元后,平武的薛、王土司仍然保留并袭任了各自的土官世职。
元朝时
据至今仍立在平武古城镇小坪山的《龙阳郡节判王氏宗亲墓誌》碑载:“节判三槐王公玺,高祖王坤厚任龙州长官司长官,坤厚传于曾祖王文质,文质传于祖父王祥,升龙州元帅府副使,至正二十三年改龙州宣慰司副使。”
史料对元朝时白马王氏土司的袭任、升迁情况作了如实的记载。在叙说白马王氏土司家史时所使用的方法上,史料是以修造报恩寺的王玺为原点,是向上推而不是向下延。
道光《龙安府志·土司》载王氏土司道:“始祖王行俭……传至王文质升授守御千户所。元至正二十一年,功升元帅府副使。二十三年,改授宣慰司副使。”
《明史·地理志》载:“龙安府:元龙州,属广元路,明玉珍置龙州宣慰司。”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
道光《龙安府志·土司》载王土司:“明洪武二年,颖川侯傅友德入蜀,王祥首率番夷归附,助运粮储,开设龙州,从祀名宦。”
是年,白马王氏土司通观天下大势,审时度势,私下江南,到应天府(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暗通新建的朱明王朝,为今后的兴旺发达作了预先的准备。
洪武四年(1371年)
《龙阳郡节判王氏宗亲墓誌》碑文载:“洪惟圣朝洪武四年,大军伐蜀,率众归附。”
史料说明,当时的龙州属“和平解放”,白马土司采取的是“率众归附”。
是年,是平武诸土司正式公开归顺明帝国的时间。
洪武七年(1374年)
《龙阳郡节判王氏宗亲墓誌》碑载:“洪武七年改设龙州衙门,授(王祥为龙州)从仕郎判官职。”
《清史稿》载:“阳地隘口土长官司,明洪武七年开龙州,改长官司。土通判,明洪武七年授王思恭为长官司,以王思民袭判官。”
史料说明,早在明初时,明帝国的中央政府就对白马王氏土司采取了分而治之,各袭其职的措施。
洪武十一年(1378年)
《三凤堂薛氏宗谱》载:“洪武十一年,奉总兵官耿(忠),调(薛)文胜征进松潘。安抚、招抚雪栏关、白马路十四处番牌,招降生番数众。夺得番地数段,更名太守坝,安葬阵亡弟(薛)文广等四座坟在焉,勒石于今。”
史料说明,“白马路”这一专用名称,至少在明初就在使用了。
是年,白马王氏土司亦奉调远征松潘。
洪武十四年(1381年)
《明实录·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四年正月乙末(1381年2月3日),置松潘等处安抚司,以龙州知州薛文胜为安抚使,秩从五品,又置十三簇长官司,秩正七品,勒都簇、阿昔洞族、北定簇、牟力结族、路匝族、祈命簇、山洞簇、麦匝簇、者多簇、占藏先结簇、包藏先结簇、班班簇、白马路簇,以土酋傅益雪南为各簇副长官。”
《明史·四川土司》载:“十四年,置松潘等处安抚司,……曰白马路……诸长官司每三年入贡,赏赐如例。”
《龙阳郡节判王氏宗亲墓誌》碑载王氏土司道:“洪武十四年,传于父王思民。”
白马路,今名同,既是道路名,又是族群名,还是地域名,亦是地缘部落名,自古及今皆为白马人的聚居地。
“诸长官司每三年入贡,赏赐如例”,这是明帝国中央政府对土司朝贡的制度性的设计。这种制度,就是“朝贡制度”。
王思民,是报恩寺修造者王玺的父亲。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据《薛氏宗谱》载:是年,龙州土司按例赴京朝贡。
洪武十九年(1386年)
据《明实录·太祖实录》载:“洪武十九年十二月戊申(1387年1月16日),四川松潘安抚司土官薛继贤贡马二十二匹。”
按例,白马王土司亦必需一同赴京朝贡。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据《薛氏宗谱》载:是年,平武土司“逐退番夷,遁归白草,夺得地名乐坪”。
“乐坪”是汉语,白马话今称“俄洛”,其具体地址,即今平武县城所在地。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
是年,建成龙州城。
《明史·地理志》载道:“龙州,二十二年九月改龙州军民千户所。州旧治在江油县之雍村,洪武六年徙于青川所,二十二年又徙于盘龙坝箭楼山之麓,即今治也。”
“盘龙坝”,即今平武县城所在地在历史上的名称。“箭楼山”,即今平武县城北的小北山,因明时在山上设军事性质的“箭楼”而得名。
“青川所”,即“青川守御千户所”,其地在今四川省青川县,治地在今青川县之清溪镇。
是年,白马王氏土司平复松潘番乱。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道光《龙安府志》载白马土司:“王思恭,克服松州,捕剿田九成。”
田九成是元末红巾军余部,自号“汉明皇帝”,以“龙凤”为年号,在汉中、蜀北地区武装割称王。
史料说明,是年白马土司干了“克服松州”与“捕剿田九成”这两件大事。
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
是年,白马土司按例赴京朝贡。
《明实录·成祖实录》载道:“永乐三年十二月戊子(1406年1月16日),四川、贵州诸土官,各遣人贡方物,贺明年正旦。”
是年,报恩寺的创建者王玺出生。
据1974年3月在平武县古城区古城人民公社小坪山生产队出土的王玺墓石诏书背面的文字:“维大明天顺八年岁次甲申四月癸未朔初三日乙酉,四川龙州宣抚司殆故大明诰封昭信校尉佥事王玺存。系乙酉相二月初八日卯时生……。”
按:乙酉年,即公元1405年,亦即明成祖永乐三年。二月初八日卯时,检相关资料可知,古时之卯时为今时之五至七时,卯初为五时,卯正为六时。
是年,王真袭白马土司世职。
《龙阳郡节判王氏宗亲墓誌》碑载:“永乐三年,传于兄王真。”
按:王真乃王玺之兄,其父为王思民,土司职官是龙州从仕郎判官。
永乐十二年(1414年)
是年,王玺九岁。
是年,白马土司按例进京朝贡。
《明实录·成祖实录》载:“永乐十二年十二月丙子(1415年1月17日),西番……白马路簇……长官司,俱遣人来朝,贡马。赐钞、綵币、袭衣。”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
是年,王宗政袭任白马土司从仕郎判官世职。
《龙阳郡节判王氏宗亲墓誌》碑载道:“永乐二十一年,真传位于侄王宗政。”
王宗政是王真的嫡长子,王玺的亲侄子。
是年,王玺十八岁。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
是年,松潘地区发生了明廷在当地的驻军与当地民族间的战争,史称“宣德启衅”。在战争中,白马土司奉调出征,王玺亦从军远征,时年22岁。
《明实录·宣宗实录》载:“宣德二年正月庚戌(1427年2月17日),赐四川思曩日等十四簇长官舍人勺亚等钞、綵、币表理有差。”
“思曩日安抚司”在今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西部的清溪镇一带。其原住民为白马番,直至1956年时仍为白马王氏土司之世袭领地。
《薛氏宗谱》载:“宣德二年,松潘千户所钱宏,闻有交阯役,惮于远征,乃诱各蛮族入寇,虚张奏报,得留。不遣蛮,自煽祸不解,攻围城堡。朝廷遣都指挥韩整、高隆,调四川各卫所军五千征之。至威州土皇坝,失利,道遂不通。”
对发生在宣德二年史称“宣德启衅”的重大事件,在《明实录》、《明史》等记载与反映明朝历史的众多史书中,因其事件重大,影响深远而多有记载。
在“宣德启衅”事件中,龙州因其民族、地缘等方面的因素也成为战区。龙州土司在平定这次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实录·宣宗实录》载:“宣德二年九月丙午(1427年10月11日)上语吏部尚书蹇义等曰:昨日龙州奏:地连生番,近遭攻劫,盖缘州治势轻,请升为宣慰使司,修筑城池,置军镇守,庶几民得安业。此事已令卿等议之。今朕思之,龙州开治,历年已久,生蕃接境,自昔已然,近日之事,盖因失于防慎。若能觉察,岂致疏虞。”
史料说明,当时的龙州全境,尽管有土司长期镇守,但因“地连生番”,且与“生蕃接境”,也同样遭到了番夷的“攻劫”。
宣德三年(1428年)
是年,王玺正式接袭白马土司世职,时年23岁。
是年,史称“宣德启衅”的战争仍在继续。
《明史·四川土司》载:“三年,陈怀等率诸军屡败贼于圪答坝、叶棠关,夺永镇等桥,复叠溪、抚定祈命等十族,又招降渴卓等二十余寨,松潘平。”
史料所记“圪答坝”即今平武县西之阔达藏族乡,“叶棠关”即今叶塘堡,“永镇桥”即今松潘、平武交界处的木瓜墩铁索桥,此桥毁于1976年8月16日的7.2级大地震。
《薛氏宗谱》载龙州土司兵的征战情况道:“宣德三年,命总兵官都督陈怀、刘昭,参将赵安、蒋贵等,率西军至威州,入松潘。檄调(薛)忠义率本州子弟一千三百二十余名,同大兵策应。前至圪塔坝,遇番抢掠土民人财。忠义率兵奋勇冲入番阵,斩获首级三十二颗,抢夺马、牛、羊匹、财物给还各民。兵进水圪垭,急救小河驿。连日大战,砍打桥梁,攻杀番贼。战五渡桥,夺小关子,攻取三舍驿,夺黑松林等关口,负命大战,直抵松潘城下。血战攻杀,番贼溃散,斩获首级二十三颗。甲鞍未解,随同都督策应叠溪、威、茂三卫所城池,斩首一十二颗。各处解围,势如破竹,前后策应,共擒斩四十八级。呈验录功,秉奏由灌县、成都、蜀府、两院、三司等官,旌奖回州。”
史料说明,在宣德三年(1428年)平定龙州、松潘、叠溪、威州、茂州的战争中,龙州土司奉调出征,从涪江流域到岷江流域,兵锋所至,可谓所向无敌,为明廷立下了赫赫的战功。
在本年的战争中,王玺因功劳最大而按例承袭了土司世职。
《龙阳郡节判王氏宗亲墓誌》碑载王玺奉调从军,立下军功后而承袭土司的情况道:“从仕郎判官职……,宣德三年,玺乃荣奉。”
据末代白马土长官司王信夫(依字牌应为生杰)撰写的《王氏宗亲录》载:“王宗政,判官无嗣,由叔玺继袭。”
王玺接袭土司世职,为“叔袭侄职”,乃合法、合理、如例之事。
《明史·职官志》载:土司之官,“其子弟、族属、妻女、若婿及甥之袭替,胥从其俗。”因此,合符明之成例。
《明实录·宣宗实录》载:“宣德三年九月丁丑(1428年11月5日),四川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白马路簇长官司故土官子霍则、勒都簇长官司故土官侄儿那儿卜等贡马。”
《明实录·宣宗实录》载:“宣德三年十月丁亥(1428年11月15日),赐四川白马路、勒都,土官舍人霍则、川操等钞、綵币表里、纻丝袭衣、靴袜有差。”
按照明帝国制定的“朝贡制度”之规定,新土司袭职,要赴京向皇帝谢恩。宣德三年,白马路与勒都簇赴京师贡马,其原因与王玺新履龙州从仕郎判官世职直接相关。
宣德四年(1429年)
是年,王玺24岁。
是年,王玺在袭任土司世职后,立即延请锦城(今四川省成都市)风水师李士杰到平武看风水,查地理,以迁葬王氏家族的祖茔。
宣德五年(1430年)
是年,王玺25岁。
《薛氏宗谱》载:“五年,礼部差官赍赏。”
同年,平武土司奏筑龙州城,将原来“周以木栅”的州城,改建成“砖城”。
是年,王玺开工建设古城奉亲山的祖茔。
宣德六年(1431年)
是年,王玺26岁。
《明实录·宣宗实录》载:“宣德六年四月乙巳(1431年5月22日),设四川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僧纲司,置都纲、副都纲各一员。”
史料说明,明廷已开始从思想文化上加强对松潘地区氐羌系民族的管理。
是年正月初八日,王玺正式对王氏宗族的祖墓地进行迁葬,将祖茔从长惠山东迁至奉亲山。
同时,王玺还延请“儒士孟城王命撰述”了迁墓记事的文章一篇,并立“龙阳郡节判王氏宗亲墓誌碑”。
此碑,至今仍立在原地,且绝大部文字保存完好。
宣德七年(1432年)
是年,王玺27岁,并于冬季按例赴京师朝贡。
《明史·地理志》:“宣德七年,改龙州为宣抚司。”
《明史·四川土司》载:“宣德七年,升龙州为宣抚司,以土知州薛忠义为宣抚使。”
《薛氏宗谱》载:“宣德七年冬,同州判王玺带领各寨番牌,进马朝贡,恩赐观灯山。”
史料说明,白马土司王玺一行理应在京师过年,否则,就无法“观灯山”。
宣德八年(1433年)
是年,王玺28岁,并于同年奉调远征,再立军功,升授为土官佥事。
《薛氏宗谱》载:“宣德八年,西戎出没。总兵官方政、蒋贵来征,调(薛)忠义统兵,征剿逆番。带领亲信、义勇、土兵,一千员名,前至木瓜坪,悬岩履险,攀木附藤,渴饮马溺,革山开炮,进合只至。总戎感格,上帝应梦。次日午时,直抵巢穴,果应天兵助阵。将巴猪、黑虎、西北、壬昌作耗番蛮,剿杀平服。擒斩数众,称赏奏凯。”
史料所记之地望,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岷江流域,所记之“西戎”、“番蛮”,为今之羌族,所记之“巴猪、黑虎、西北、壬昌”等,为当时羌人的部落或寨落。
《四川通志》载王玺随军出征并立下军功的情况道:“王玺……宣德八年,松、茂、叠溪等处番猓作耗,率兵征剿,歼厥渠魁,升授宣抚司佥事。”
史料说明,王玺是因“率兵征剿,歼厥渠魁”,立下大功后才从“龙州从仕郎判官”升授为“龙州土官佥事”的。
《敕修大报恩寺之记》载:“宣德间,西戎犯边,公率民兵策应,累著奇功,朝廷升州为宣抚司,遂阶今职。”
史料说明,王玺是因“累著奇功”,才“遂阶今职”的。
《龙安府志·土司志》载白马土长官司道:“宣德八年,松、茂、叠溪番猓作耗,征剿有功,后为佥事。”
史料说明,王玺升官的原因是“番猓作耗,征剿有功”,并且还“歼厥渠魁”后才“后为佥事”的。
宣德九年(1434年)
是年,王玺29岁。
是年,薛土司开始动工修建祐圣宫。
明《建祐圣宫记》碑载:“大明宣德甲寅岁,松、叠番夷作耗,仲宜奉命,率部下兵民征剿。……发兵攻拔壬昌、巴猪、黑虎等寨,每获奇功。凯旋之期,总戎者以功奏闻。皇上遣锦衣官百户张善,奉敕赍印,升龙州为龙州宣抚司,升忠义为宣抚。”
碑文史料对“升龙州为宣抚司”的由来,作了记载。
《薛氏宗谱》载:“宣德九年十月二十四日,遣差锦衣卫使者,百户张善赍捧敕印,改本州为宣抚司,升忠义为世袭宣抚使,以酬前劳。保升州同李爵为副使,州判王玺为佥事,各世袭。”
对王玺升任“佥事”一事,作了非常明确的记载。
顾亭林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载道:“宣德中,以征松潘功,升州为宣抚,薛氏世宣抚使,李为副使,王为佥事,各统土兵五百,世守白马、白草、木瓜三番。”
史料对龙州三土司的“各统土兵五百”的领兵情况也作了明确的记载。
同年,明帝国中央政府又将龙州僧正可改升为龙州宣抚司僧纲司。
《薛氏宗谱》载其事道:“宣德九年,将知州薛忠义改升龙州世袭宣抚使,薛继性改升为僧纲司。”
宣德十年(1435年)
是年,王玺30岁。
报恩寺《大钟铭文》载:“大明宣德十年,龙州宣抚司佥事王玺切念自洪武开国以来,父祖相承,此享天爵于龙阳,切思无任而补报,乃立心奏闻,准建报恩寺为祝延圣寿宝地。”
史料说明,王玺是宣德十年就“起心动念”修建报恩寺的。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
是年,王玺30岁。
《薛氏宗谱》载:“宣德九年,将知州薛忠义改升龙州世袭宣抚,薛继性改升僧纲司。正统元年,复颁印信任事。”
史料说明,将龙州升为“龙州宣抚司”后,其象征权力的各种“印信”是“正统元年”才由中央政府颁发的。
按照明帝国所设计的土司“朝贡制度”,在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初立,土司新任等时候,土司要赴京致哀、朝贺、谢恩。因此,在正统元年时,王玺按例必到北京去朝贡,以祝贺明英宗新就帝位。

版权所有©白马人网www.bmaren.com      蜀ICP备17025892号-1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白马人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