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发布时间:2021/5/24
阅读:847次
 

20211月,平武县、九寨沟县申报的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入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平武县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基本范围是以平武县白马人聚居区为核心,包括白马藏族乡、木座藏族乡、木皮藏族乡、阔达藏族乡、黄羊关藏族乡、龙安镇6个白马人聚居区,面积1961.86平方公里,总人口46359人,其中白马人口为7233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平武县委、县政府砥砺奋进,坚持以非遗传承为核心,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为路径,文化品牌塑造为目标,全面践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宗旨,努力克服传承发展中的重重困难,白马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其中,跳曹盖”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马毡帽擀制技艺7项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马民歌30项被列入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马人民间建筑工艺67项被列入平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展演展示白马文化

1、广泛开展白马文化展示展演活动。在白马文化保护区内,相关乡镇开展白马文化巡回演出,在国庆、元旦、春节等重点时段开展白马文化展演活动,每年不少于8场;组织白马非遗节目参加省、市、县举办的非遗日活动,旅游节庆活动等,帮助白马文化艺术团走出去参加诸如驰援平武 重建家园”“平武优质农产品进蓉城暨白马非遗文化展示展演”“旅博会”“衢江平武文化联谊(民族团结一家亲)”“第四届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暨2020年羌历年庆祝系列活动等;将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中国报恩之乡申报一道纳入在上海虹桥机场、成都双流机场、成都地铁东站的宣传推介。

2非遗进校园” 活动。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参与模式,非遗进校园等白马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80余场次,参加人员达26400余人次。从2018年以来,白马文化歌舞作为阳光大课间活动在多个中小学开展,赢得师生们一致好评。此外,每年组织非遗传承人到各个学校就白马语言、白马歌舞等进行展示展演和教学。

3非遗进景区活动。从景区大型表演模式转变为乡村旅游点游客参与模式,坚持哪里有游客哪里就有非遗文化的展示,让游客们既有自然风光欣赏,也有民俗风情体验。

二、培育非遗项目和人才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落实资金对平武县吉祥白马艺术团予以大力扶持,夯实白马文化传承发展基础。每年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3期,培训人员200余人次,新培育不少于10个县级非遗项目。依托衢江平武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支持,组织吉祥白马艺术团到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进行集中系统培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培训3期,培训艺术团成员40余人次。在相关民族乡成立了白马文化志愿者队伍,引领干部群众常态化开展白马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加大白马文化相关的非遗项目申报,加强白马文化非遗传承人队伍培养,夯实白马文化传承的群众基础。

三、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
    
倡导在白马文化保护区范围内的乡镇干部职工开展六带头活动,即:带头说白马语言、带头着白马服饰、带头唱白马歌曲、带头跳白马舞蹈、带头知白马习俗、带头讲白马故事,通过录制汉语--白马语对照音视频积极推广,邀请白马藏族干部领学、借助机关夜校集中学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六带头活动,解决白马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中干部率先示范难的问题。   

四、恢复传统民俗

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广泛收集,制定支持恢复白马文化传统民俗活动方案,恢复传统民俗活动5个:木皮藏族乡蜂王会、木座藏族乡清明歌会、黄羊关藏族乡拜山节、阔达藏族乡圆舞节、白马藏族乡白马山寨歌会,时间贯穿于每年3月至12月,依托恢复传统民俗活动解决群众发动难的问题。

五、积极推进白马文化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成果收集工作
   
依托清华大学开展白马文化文字研究,编撰《白马藏族原始文字文献解读》(暂名)学术著作;依托白马文化研究院筹备编撰《白马文化民俗典籍》;依托江油幼专开展白马文化传统故事挖掘,筹备编撰《白马文化传统故事绘本》系列丛书。坚持做到资源普查、白马文化学术研究和文艺创作成果收集两推进。目前,已完成《走进白马藏人》《白马人之书》《白马部落》等6部文学著作和《美在白马》《白羽毛飘起来》《心中的白马》等3个音乐专辑,完成白马藏族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文稿收集整理和刊印工作。(文章来源:平武县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白马人网www.bmaren.com      蜀ICP备17025892号-1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白马人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