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绵阳山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发布时间:2021/6/19
阅读:985次
 

 蒋 志


提要:绵阳山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现代价值。抢救的紧迫性。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矛盾。
关键词: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抢救 保护

绵阳市境西北部属我国地势第一阶梯青藏大高原的东部边缘山地, 面积10489平方公里, 占全市面积1/2强。绝大部分属绵阳市的平武、北川两县管辖, 少部分属安县和江油市管辖。绵阳山区是多民族聚居地, 除汉族外, 还有 羌族、藏族、回族及氐族后裔白马人。他们绝大多数居住在中高山地带。在这些民族中还保存着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随着交通的便利、文化的交流这些宝贵遗产正在加速度的消逝,这应引起我们的严重注意。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我国传统称之为民俗文化,其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因此,民俗文化这一概念包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说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内容上基本一致,两个概念可以互相置换。严格说来,民俗文化的内容较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宽,因为它包含了物质文化。现在为了与国际接轨,通行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使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不含物质文化。
绵阳山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口头传说故事:绵阳山区少数民族有非常丰富的口头传说。其内容有创世传说、本民族英雄的传说、惩恶扬善的故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白马人就有《创世传说》、《洪水的故事》、《白登巴色汝的传说》、《阿尼.格萨的故事》,这些是关于天、地、人类来历和本民族英雄人物的系列故事。还有关于本地风物、动植物的传说故事。羌族也有关于创世纪、天地、日月星辰和人类起源的传说,如《盘古王开天辟地》、《兄妹射日》。还有大禹的系列传说以及羌族史诗《羌戈大战》等。虎牙藏族也有人类来源的传说以及野人的传说、跳歌庄的传说。
(2)歌舞表演:白马人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融入了他们的全部生活,休闲时要唱歌,劳动时也要唱歌,欢乐时要唱歌,悲伤时也要唱歌。正如在一首歌中唱的:“人活一辈子,唱跳一辈子,唱跳的欢乐属于自己,不唱不跳干啥呢!”每年春节,从初一到十五,是他们最欢乐的日子,亲朋相聚,开怀畅饮,纵情歌舞。最具特色的是跳“曹盖”,寨内外号角齐鸣,在鼓、钹的伴奏下,全寨男女老幼跟着头戴威猛的面具,反穿羊皮袄,手持牦牛尾的汉子载歌载舞,以此驱邪镇鬼,保佑平安。这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傩舞”,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祭祀。威猛的的面具, 粗犷的舞姿, 可以说是上古舞蹈的” 活化石” 。平时白马人要喜欢跳圆圆舞,猫猫舞。每当夜幕降临,皓月当空之时,在草坪上或晒坝里,人们围着篝火,手拉着手,欢歌狂舞,不时插入“欧――欧――”的呼喊,使歌舞的场面更加欢腾激荡。白马人在劳动时唱的歌有《耕地歌》、《割麦歌》、《背粪歌》、《砍柴歌》、《打墙歌》、《织衣歌》、《打猎歌》……可以说无论干什么活都有歌唱,欢乐的歌声鼓起了干劲,带走了疲劳。男女表现爱情时唱情歌,互问互答,情深意切。红白喜事更要唱歌,女儿出嫁要唱哭嫁歌,缠绵委婉,表达对父母依依不舍。亲人去世要唱送葬歌,悲凉婉转,表达对亲人的怀念。白马人有一副天生的金嗓子,男声浑厚粗犷,女声清脆嘹亮。白马人有创作的天才,即景生情,现编现唱,内容生动,词语清新。
羌族也喜欢跳舞唱歌, 既有独歌独舞,更爱群歌共舞。舞有沙朗、马马灯、皮鼓舞、盔甲舞等。沙朗也叫锅庄,手拉手围成圈,绕着火堆,边唱边跳。皮鼓舞模仿旧时羌族端公(巫师)作法时的动作,手持皮鼓而舞,动作激烈,敏捷有力,今人则以多人列队而舞,表现与魔鬼搏斗的紧张气氛。盔甲舞是古老的祭祀舞,表现对本民族的英雄的缅怀和悼念。此外在北川青片、白什流行马马灯,墩上许家湾一带流行花灯,漩坪的腰梆都很有特色。羌人爱唱歌,不论是欢乐相聚,或是悲伤离别,无论是庄严的祭典,或日常劳动,都要唱歌。可以说无时不歌,婚有喜歌喜乐,丧有葬歌哀乐,饮酒有酒歌,劳动有牛歌、打麦歌等等,山歌更是无处不在。每当客人光临,山寨就会响起欢迎的礼炮,唱起欢快的歌谣。热情好客的主人就会邀集乡邻相伴,以好酒美食、狂歌劲舞款待贵客。羌族人根据演唱的风格、时间、对象、场合的不同, 大体可分为:号子、山歌、情歌、习俗歌、酒歌、小调、儿歌、红军歌、新民歌。号子、山歌一般是劳动时唱。习俗歌在祭祀和婚嫁丧葬时唱。红军歌是1935年红军长征过北川时留下来, 传唱至今。羌族常用的乐器有羊皮鼓、唢呐、手铃、小锣、铜钹、大鼓等。最具特色的乐器有羌笛和口弦。羌笛是很古老的乐器,在唐诗中就有:“羌笛何须怨杨柳。”至今在北川青片还流行吹羌笛。口弦构造简单,音色优美,一般是男子吹羌笛,女子奏口弦,相互倾述爱慕之情。
虎牙藏族的歌舞颇具特色, 传统的祭祀性舞蹈叫“日郎骨酥,”载歌载舞,走卍 字形阵式,还可以与牦牛舞结合,两人披牦牛皮,随乐曲舞蹈,似汉族的狮子舞,又独具特色。庆丰收的舞蹈叫“代酥宰”。最普遍的是阿沙曲(歌庄舞),拉成圆圈,跳不同的舞步,边跳边唱。此外还有迎接宾客的献花舞、祝酒舞。打猎时跳盘羊舞….等。一般是歌舞结合,也有单独唱的迎宾歌、敬酒歌、敬茶歌、敬饭歌、盘歌、牧歌、朝山歌、朝庙歌。在劳动中,如织布、割麦、打柴都有歌。谈情说爱唱情歌,结婚要唱出嫁歌,婚礼上要合唱礼歌。总之,歌舞贯穿在他们的整个生活中,他们男女老幼都会歌舞,个个嗓音嘹亮,舞姿优美。
(3)祭祀与节庆活动:白马人不信佛教而信奉自然神,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宗教信仰,他们认为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自然物都有神灵,崇拜天神、山神、树神、土地神、水神、火神等。特别崇拜山神。位于九环线旁王坝楚附近的“叶西纳蒙”(汉语“白马老爷”)是总山神,各寨都有自己的山神,各种节日活动都与敬山神有关,平时打猎或生老病死都要敬山神。山神居住的神山,神圣不可侵犯,不得动神山上的一草一木,不得猎取神山上的一切动物。农历四月二十四日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祭祀山神。他们还崇拜动物和植物。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崇拜物。大熊猫、猴子、黑熊、虎、蛇、马、牛、羊、鹿、雕、鹰等,分别是各部落的祖先或者说保护神。白马人宗教祭祀活动戴的面具—“曹盖”就是代表着各种动物的面目狰狞的木雕面具。这实际是原始图腾崇拜的遗风。 “跳曹盖”的意义是驱鬼镇邪,祈求平安。
生活在平武的藏族, 既有藏传佛教, 也有藏族的原始宗教--笨教, 相信万物有灵, 首先是对大山的崇拜,认为有山的地方就有山神, 雪宝顶就是最大的山神, 每年10月要“转山”(“朝山”),绕雪宝顶转一大圈,边走边向山神祈祷。各山寨都有自己的山神,每年正月十五日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山神的活动。他们还崇拜水神,认为取生活用水的地方住着水神,在这里要保留一片水神林,严禁砍伐和污染水源。还崇拜树神,每座寨子都有一片或几株古树被视为树神,绝对不熊砍伐或损伤树枝。
羌族以白石为具体的崇拜物, 以白石象征天神、山神、土地神等, 供奉于山上、岩边、林中、房顶等处。他们也崇拜动物和植物。古代羌族以羊为图腾,认为羊有羊神, 其它的牲畜牛、马、犬等都有神灵。各寨都有一片神林, 严禁在神林中放牧、狩猎, 不准动神林中的一枝一叶。羌民初生男孩要植常绿树一株, 奉为小孩的守护神, 不许有丝毫损伤。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十二日要举行祭山会又叫塔子会,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老少平安,到秋后还愿。北川、平武的羌族对大禹十分崇拜。相传北川的禹穴沟是大禹的出生地,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山。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要到禹穴沟祭拜大禹。羌族以冬至为新年(现在定在农历十月初一日),是羌族最隆重的节日,感谢上天,庆祝丰收。羌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端公, 具有一些特异功能, 如踩烧红的铁铧、吐油火、踩烧红的锅等,也属非物质文化遗产。
(4)生产生活习俗与传统手工技艺:住在涪江上游的藏族、羌族、白马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如上山打猎、伐木要有季节,每年春夏,是植物生长和动物交配、成长季节,不上山打猎。处暑以后才上山伐木, 冬季上山打猎。猎取动物要适可而止,不能贪得无厌。猎手们不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去猎杀动物,而是带着负罪感,向山神乞求猎物。
藏族猎手唱的《猎歌》大意是:万不得已打了山神养的羊向山神赔罪,请山神原谅。对大熊猫、猴类、虎、豹等绝不猎取。白马人认为大熊猫、猴是部落保护神。藏胞认为猴子是人类的祖先。白马人的《盘歌》大意是:“茂密的森林千古长在,金丝猴和虎豹在那里居住, 金丝猴和虎豹是森林的主人。陡峭的黑岩千古长在, 鹰和岩羊在那里居住, 鹰和岩羊是黑岩的主人。清澈的海子千古长在, 水獭在那里居住, 水獭是海子的主人。富饶的坝子千古长在, 人们在那里居住, 人是坝子的主人。”表现了人与其它动植物都是平等的生活在大自然中。
绵阳山区少数民族都有自巳独特的服饰,由此而形成传统的手工技艺。白马人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男女老幼都把自己打扮得十分漂亮。姑娘们身穿以五彩布条缝制成艳丽的袍裙,胸前戴上玉石般的鱼骨牌,腰系宽幅的五彩带,配以古铜钱串。妇女将发辫成许多小辫再总成一大辫拖在脑后并饰以海螺等物。男人们身穿白色或青色的右开襟长袍,配以彩色镶边,腰系嵌长形铜牌的皮带或红色腰带。无论男女都头戴园顶荷叶边白羊毛毡帽,插上白公鸡尾毛。织五彩腰带,制荷叶边毡帽是白马人独特的手工技艺。
羌族的男子身穿蓝色或黑色长衫, 外套一件老羊皮褂子, 下穿大脚裤, 打绑腿。腰带吊着火镰, 系着皮裹兜或绣花裹肚。妇女身着红色或蔚蓝色的长过膝盖的上衣, 在衣领、衣襟、衣袖和裤脚边镶上绣花的彩色花边。腰系围裙, 围裙上绣着色彩斑斓的图案花纹。腰部两边各系一条精美的挑花飘带。脚穿钩尖绣花鞋,佩戴银项圈、手镯。羌族的刺绣成为独具特色的手工技艺。羌人居住的碉楼仅用天然的片石、块石和黄土粘叠修砌,高过数丈,如斧砍刀切,坚固异常,风雨数百年却依然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而且冬暖夏凉,很宜人居住。羌族修建碉楼的工艺堪称是建筑一绝。
绵阳山区少数民族的饮食各具独特的风味。如白马人的荞根子、杂面、蜂蜜酒、咂酒。羌族的灰堆烧肉、竹筒烧肉、杂粮醪糟等。这些食品和饮料的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白马人“曹盖”面具的雕刻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绵阳山区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千年来历史的积累, 不仅在民族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具有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我国各族人民都是通过民间传说故事、民歌和民俗活动对本族人民进行传统的思想教育,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 培养高尚的伦理道德, 增强民族的团结,并获得历史知识和生产生活知识。特别是白马人和羌族,仅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就只有靠讲故事、唱歌等方式传播知识,让子孙后代了解历史,进行教育,不忘祖先创业之苦。各种民俗活动还具有明显的娱乐性质,体现出积极向上、健康的情趣,给人们一种精神生活的享受。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本,丧失了它这个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
绵阳山区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本民族具有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在当今世界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现在人类面临的是世界性潮流的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全球范围的一体化。全球化要求不同种族、国家、地区必须谋求共生之道,一起创立和平共存的生命形态。西方学者认为未来的世界属于西化世界,挟持着强势的西方文化来统一世界。但在全球化、西方化的过程中岀现了种种问题:虽然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物质财富巨大增长,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了物欲横流、精神空虚、道德水准下降,国际上的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使战争、骚乱不断发生。特别是西方文化大讲“征服自然”,不讲“天人合一”,忽视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个真理,大搞人类为中心,向大自然贪婪的索取,以致造成全球性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出现了全人类的生存危机。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嬗变,对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无可避免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一面,也有消极落后的一面。无可讳言,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往往把人与人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共产党宣言》),人们的崇高品质、信念,受到了商品经济的腐蚀与冲击,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利益被抛到脑后。是非观念、荣辱观念被金钱所左右,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泛滥,为了获取金钱不择手段,出现了贪污腐败、损人利己、见利忘义,欺诈造假、坑蒙拐骗等现象。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面临严重问题,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江水、海水和空气被污染,极端气候出现等严重问题。
面临这些严峻的问题, 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在东方寻求人类生存的智慧。1993年, 世界宗教大会在美国芝加哥举行, 大会发出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认为人类若没有一个伦理方面的基本共识, 迟早会走向混乱, 不可能有全球性的美好的秩序。大会通过了两条伦理金律: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人道原则,把人当作人,尊重人的价值,使人与人和谐相处,实际上就是中国儒家的伦理观。面临全局性生态环境危机,西方兴起了环境伦理学,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人类对自已的生存环境承担起道德义务和责任,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未来的全球化的社会,应当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早在我国先秦时,儒家和道家的奠基人就已经提出来了。他们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物我一体”等思想,正是闪烁着东方文化的生存智慧。“天人合一”就是大自然与人相通、相类和统一。反对自然与人类相互敌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古老的中华民族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早已形成自已的优良传统。五千年前的黄帝巳提出“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各司其序……民神异业,敬而不渎。”(《史记.历书》)表现了对大自然的崇敬。《礼记》中详尽而系统的记载了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集、川谷的制度。孔子提出“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将崇拜自然提高到治理天下的高度。历代王朝将祭祀天地山川作为最隆重的典礼,把保护环境,有节制的使用自然资源,在特定的区域和时段内禁伐、禁猎(也就是现在说的自然保护区),以维护生态平衡,作为政策法令和制度予以颁布,并成为人们的风俗习惯。
我国古代崇拜自然,祭祀山川的制度仪式,随着封建王朝被推翻而停止。但我们惊奇的发现绵阳山区少数民族还存在着崇拜大自然的制度、仪式和风俗习惯。这真是“ 礼失而求诸野”。生活在绵阳山区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的封闭,生存环境的恶劣,几千年来自觉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积累了丰富的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知识, 形成了爱护自然环境的信念和生活习俗,并把朴素的生态观表达在他们的歌舞中、传说故事中和祭祀活动之中。这对于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对熊、猴等动物的图腾崇拜, 严禁猎杀, 才能使大熊猫、金丝猴能生活到现在。或许说他们的自然崇拜、万物有灵, 显得那么的原始落后,幼稚愚昧。其实, 正是他们才保留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优秀传统。他们的祭典和民俗活动可以说是研究《周礼》的“活化石”, 也是研究古代环境文化、生态伦理观的“活化石” 。 今天全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失去平衡,生存发生严重危机的状态。这种传统的环境意识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习俗, 更显出它的重要价值。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道德建设,既要发扬革命传统道德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还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市场经济在发展中产生的某些消极因素,抵制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绵阳山区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民族歌舞中表达岀一种淳朴的高尚的价值观、道德观、伦理观,歌颂真、善、美,鞭挞像、恶、丑,提倡尊老爱幼、团结友善。如白马人在每年除夕辞旧迎新的时候唱的《除夕酒歌》,表达了对辛勤劳动的牧羊人、对长辈、对寨内外的客人的祝福与尊敬。通过唱酒歌、对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很值得发掘、弘扬,使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作用。
绵阳山区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最为迅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空前大好的历史机遇。各个地方都在发掘本地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少数民族居住的王朗、虎牙、泗洱有琼妆玉裹的雪山冰川、 巍峨雄伟的奇峰峻岭、繁花似锦的高山草甸、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奇险幽奥的峡谷溶洞、千姿百态的瀑布飞泉、气势磅礴的湍流跌水, 还有生长其间的珍禽异兽和 奇花异草, 这些都是美不胜收的自然旅游资源。这里有独特的民族风情。许多学者考证,认为白马人是我国古老的民族――民族的后裔,但还没有得到最后确认。他们的族属之谜,吸引了不少的海内外民族学者专家前来调查研究, 也吸引了许多好奇的游客。独特的民族风俗。正是吸引力很强的, 品位很高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将为这里的少数民族的脱贫致富起决定性的作用。
绵阳山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巨大的价值极高的宝藏,现在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绵阳山区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的状态却令人堪忧。随着时代的进步, 现代文明进入山区,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 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随着现代文明的进入, 古老的民族文化逐渐淡化以至消亡。在禁伐天然林, 实施“天保工程”以后,不能伐木、打猎,只有从发展旅游业来增加经济收入。但是发展旅游业对文化生态资源可以说是一柄双刃剑,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有财力去保护文化生态资源。旅游业给当地少数民族增加了经济收入, 不必再干伐木、偷猎等破坏文化生态资源的事。但是发展旅游业也可能造成对文化生态资源的破坏。现在不少地方打着生态旅游的牌子,干着破坏生态环境的勾当。在自然保护区内,大兴土木,搞城市化建设, 搞假古董,盲目追求时髦, 以洋代中, 以新代古, 将民族文化洋化、庸俗化, 使传统的民族文化变味变质。如在白马人居住的村落开发旅游,普遍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地下和墙面贴瓷砖。具有民族传统的土墙木板屋快要消失了。随着旅游开发,本民族的质朴好客、热爱自然的优良传统受到冲击。有些地方为了赚钱不惜将国家保护动物,作为山珍野味向游客推销。
随着对外开放交流,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日益废弃,在青少年中几乎无人会讲本民族的语言。笔者在平武县虎牙藏族自治乡高山堡村调查,全村40户有39户藏族,但在全村130多人中仅几个老年人会说藏语,无人会写藏文。在中年人中仅会一些日常用的藏语,青少年中无人会讲藏语。年青一代易于接受外地文化, 不大注意继承本民族文化传统,熟悉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老人愈来愈少, 虎牙藏族自治乡前几年仅剩下一位80多岁的老人,比较完整的懂得本民族各种礼仪,会吹本民族曲牌的唢呐,但这独存的硕果也去世了,虎牙的藏族传统 民族文化有中断的危机。高山堡村巳经有好几年未举行祭山神、转箭堆的仪式了;惟一的喇嘛庙已经倒塌,埋没于荒草之中;婚丧仪式基本汉化;虎牙藏族的耗牛舞、面具舞(曹扼曹冒), 快要失传。在北川, 会羌族语言的人愈来愈少,承传羌族文化的老人也愈来愈少,他们的绝技有失传的危险,一些文物古迹(如明代城堡) 未得切实的保护。羌族的有些音乐舞蹈已经或正在失传,如羌笛是很古老的乐器,在唐诗中就有:“羌笛何须怨杨柳。”至今仅有几个人会制作和吹奏。北川漩坪的腰梆舞,原生态的已经失传,现在经过改良的也仅有十多人会。北川墩上乡许家湾花灯的表演者仅有30多人,年龄偏大,有的曲目巳失传。水泥建筑正在取代羌族的碉楼和吊脚楼。白马文化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有的巳经失传,有的濒临失传。年青一代无选择的吸取时髦的异质文化,老一辈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有的年亊巳高,记忆衰退,有些巳经去世,他们会唱的歌,能讲的故事隨之永远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就是靠人传承,传承人的去世,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值得欣一慰的是,以平武曾维益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扎根山区, 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抢在失传之前,进行田野调查,记录了一批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仅靠少数人的努力还不足以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趋势,还必须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调动更多的人来做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
现在全世界都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9年提出了《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的建议》,2003年又颁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我国在2005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笔者认为做好绵阳山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应当:
(1)加强调查、抢救、整理、研究工作。以当地政府主管文化的部门牵头,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带着历史责任感和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首先搞好田野调查,在年事巳高的文化遗产传承人中采访、座谈,用现代化手段,录音、录像,储存于电脑, 再进行重点整理、深入研究。在调查、整理的过程,要有严肃性,不可隨意改动,一定要保持原生态。
(2)建立民族民俗博物馆或陈列室、资料室,将抢救、调查的资料、实物妥善保管和研究。成立绵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研究学会和研究中心。现在,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已经成立了白马藏族与羌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和川西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希能担负起绵阳山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抢救、整理、研究工作。能够推出系列丛书和音像资料。
(3)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所,让传承人将其技艺传授给年青一代。北川的羌绣已经这样做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如建立民族歌舞演出团体,到外地展演,同时制作光牒,利用传媒扩大宣传。在开发文化产业中得到的资金可以拿一部分用于保护,使开发与保护进入良性循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5)开发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也是发展文化产业。这里所说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及在这一环境中形成的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的总和。它既包涵物质方面的, 如土地、山林、江流、草地等, 也包涵精神方面的, 如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及生活习俗等。开发的前提是保护,应尽量保持原始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保持人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和谐共处的状态。让旅游者在这样的状态中感受回归自然的乐趣,体验少数民族族崇拜自然的风俗民情, 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让旅游者参加祭山神、祭树神等崇敬自然的活动,欣赏那些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歌舞,讲述那些人与动物互救的美丽传说, 入住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具有民族风格的住房,徒步走山区小道,过溜索桥,亲身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让旅游者亲身感受回归自然、崇敬自然、热爱自然的文化氛围。达到使旅游者认识自然, 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同时也可以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承传。切忌在旅游开发中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严防打着生态旅游的牌子,干着破坏生态环境的勾当。
绵阳山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是要使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宝藏,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要自觉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作者简介:蒋志,1937年3月生于江油,绵阳师范学院教授,共产党员。1952年毕业于江油师范学校,15岁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55年考入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后教过中学、大学。现任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李白学会名誉会长、绵阳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等。1958年以来,公开发表文章300余篇。个人专著有:《绵阳简史》、《李白蜀中论考》、《绵阳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李白与地域文化》等,参编《李白大词典》、《绵阳市志》、《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者王右木》、《李白与巴蜀资料汇编》等十余部。

版权所有©白马人网www.bmaren.com      蜀ICP备17025892号-1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白马人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