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彰明那些事儿
发布时间:2021/7/3
阅读:1301次
 
  作者:刘术云
       有人调侃说是江油干掉了彰明,江彰县仅仅是过渡或可看着是一种表现性挣扎,但是谁也不曾想到,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彰明县彻底被江油收编。纵观历史,古江油的版图并不大,从今天的平武南坝迁至大康、后到武都、再到中坝,行政区域左右开弓,势如破竹,先后成功地将梓潼所辖的重华、青林口等收入囊中,最终拥有了富饶的江彰平原,幅员面积剧增到2719平方公里。随着时光的消失,古彰明县那些陈年旧事无疑已淡出人们的话题和记忆。但我对彰明却难以忘怀,魂绕梦牵。因为,我的先辈们从湖广麻城孝感上庙迁徙而来,在这块陌生但肥沃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留下许多有关彰明的印痕和故事,甚至轻轻一呼吸,就能嗅到泥土的芳香,也许这就是乡情难舍吧。
    我的家在江彰平原的边缘,是古彰明县的领地,所以从孩提时就知道过去有个彰明县。这源于母亲常提起她解放初曾当过陪审员。为防匪患,回家还佩带过短枪。对于母亲的话,我深信不疑,因为她还官至生产队队长。其实,对彰明印象深刻的是那里福田坝有一个火车站,每当寒暑假,我和兄弟还会从北江、有时也从青莲谪仙渡乘船过河,爬上火车奔向父亲工作的地方。可惜,这些渡口荒废已久。
    过去的彰明县是一方非常有文化的地方,这个可以从一部《彰明县志》中找到结论。我无意于诋毁古江油,如果将两县志对比读完,就不会怀疑我的观点。宋元符二年(1099年)彰明县令杨天惠所撰《彰明逸事》,就收录了李白的传说故事。有人曾这样说,与其说是《彰明县志》,其实就是一部《李白文化志》,因为将李白的活动全部记载。我一直在叩问历史,为什么一个县会瞬间易名呢,而由一个镇来承袭历史的脉络?
    彰明镇就是原彰明县的治地,位于涪江东岸,为涪(江)、南(河)二水合抱。彰明古称孟津里,秦为蜀郡地,两汉时归涪县,西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属涪城县。晋武帝自白沙戍迁汉昌县侨置青莲乡,属巴西郡,梁大同四年移治涪江边桥院寺,两魏废帝二年(553年)迁汉昌县治于今彰明镇,更名昌隆县,镇名治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因避庙讳而改名昌明县,隶属绵州五代时再因避庙讳而改为彰明县。北宋时彰明镇名双流镇,后更名城厢乡,明隶成都府,嘉靖末改隶龙安府,清顺治16年裁归绵州,雍正九年改隶龙安府,并拨平武五坝之地。民国29年改称治城镇。建国后改为乡,1952年再建治城镇,1958年江、彰两县合并,撤镇合并于治城公社。1984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彰明。
今天的彰明镇作为过去古彰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太多的文化符号。国家一级文物——北宋“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碑,刻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正月初八日。宣德郎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杨遂撰,将仕郎中绵州彰明县尉马国祥同题,沙门辞崎书。碑文与清王琦辑《李太白全集》载枥遂“李太白故宅记”文字有出入。碑阴刻《彰明县修筑城墙记》,刻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对于研究李白出生在江油,提供了重要资料。此碑原立彰明治城,现置李白纪念馆内,被誉为“镇馆之宝”。
 彰明的地下地面文物十分丰富,宋·李白醉酒石雕墨洗,左部为一酒坛状藏水器,上覆荷叶盖,有一缺口。右为“李白醉酒”半卧状人物造型,绾髻长须,敞胸腆腹,宽袍大袖,右手抱坛,左手扶膝,神态生动。石雕墨洗造型别致,刀法娴熟,线条洗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李白醉酒雕像”。还有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宋代铜质象棋,这两件都是国家一级文物,是1983年6月一位农民在彰明镇修沼气池时挖出,同时出土文物179件。
    常山郁翠,是古彰明八景之一,常山汉崖墓群是修建宝成铁路所发现,出土了不少陶器随葬品。而曾为绵州飞地福田坝的福田寺,建筑宏伟,用料、构架奇特。据碑文记载建于明代,与三台的云台观有着莫大关系。寺里那口古井,还滋润出一位著名诗人蒋雪峰。文脉相承,本来应在文庙祭祀。至今,在彰明儒林寺,每年还有一群饱学之士正儿八经坚持举行祭孔仪式。
    彰明县被撤掉,而且撤得很彻底。一些县级机构纷纷迁走,彰明中学,亦称江油二中,虽然坚持到新世纪后,桃李满天下,但也没逃过被撤掉的命运。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一体化建设推进,我们见证了江彰大地工业开发区迅猛发展,高楼拔地而起,彰明很快地融入了城市圈,与天平、中坝、三合共同构筑了江油中等城市的格局。
 怀念一座已经消失的古县城,不仅因为那里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那里还有我的亲人。
 
 
作者简介:刘术云,江油市民俗协会主席,现在江油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工作。
 

版权所有©白马人网www.bmaren.com      蜀ICP备17025892号-1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白马人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